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 彩蛋4 佛教如何成為傳統信仰的支柱?佛教超極簡史(下)
2024 Sep 09 ⟪極簡佛學⟫
佛教為什麼進到中國之後,就開始逐漸融為一體呢?可以從東漢明帝做夢夢見佛之後,大臣給他的解釋了解這個情形。
◼︎佛教初入中國
傳說在公元64年,東漢明帝做了一個夢,夢到有一個頭頂放光的金人從西方飛來。第二天他把這個夢講給大臣們聽,有一位博士說:“您夢到的是西方的神,名字叫佛。”
”佛陀“從一開始,就被定位成“神”,而不是一個大智慧者,這就是為什麼會開始跟道教逐漸融為一體的根源。
回到漢明帝身上,皇帝很高興,於是派遣使者到印度求取佛法。三年之後,使者用白馬載著佛經,還帶著幾位外國僧人,回到首都洛陽。
公元68年,東漢明帝專門為僧人修建了一座住處,稱為白馬寺,這大概就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。僧人和助手們在白馬寺裡翻譯佛經,譯出的第一部經就是著名的《四十二章經》。
就是金庸小說《鹿鼎記》裡,搶成一團的那部經書。
佛教傳入二百年,終於有人突破了儒家“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”和“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”的傳統。公元260年,有一名漢人依照佛教戒律正式出家為僧,名字叫朱世行。
有人開了頭,後面就會有人跟進。
◼︎皇權永遠至上
佛學的形而上學色彩,不但高於老莊哲學,更高於中國傳統上的任何一種學說,所以格外投合高級知識分子的喜好。所以以儒學立國的古代中國,知識精英紛紛投靠到佛教陣營。
缺乏哲學精神的人,把佛當成了神,相信祭祀這位外國神可以得到保佑,還相信佛教徒擁有神通法力。
普通百姓以實用為主,見神就拜,相信多拜一位神至少沒有壞處。
高級知識分子,通常從老莊哲學來理解佛教的教義,尤其在三國之後的兩晉年間,佛學和老莊哲學,一起成為上流社會最喜愛的清談主題。
到了東晉年間,佛教界興起了一場爭論,焦點是佛教僧侶該不該服從皇權,也就是僧團組織能不能實行宗教自治。
但只要皇權足夠強大,就必然不能容許宗教自治。
正是這一點區別,使中國的宗教傳統徹底不同於西方。我們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,這一點很關鍵。
◼︎三武一宗滅佛運動
南北朝時期,南朝的梁武帝以阿育王為楷模,幾乎傾盡了全國的政治力量來推行佛教,中國僧人嚴禁吃肉的戒律就是梁武帝定下來的。
北朝佛教的興盛,則讓那些皇帝們感到憂慮,道理很簡單:出家的人多了,服兵役的人就少了,捐給寺院的財物多了,國家的稅收就少了。
公元438年,北魏太武帝聽信道教徒的意見,發動歷史上的第一場滅佛運動,勒令五十歲以下的僧人一律還俗服兵役,寺院財產一概沒收,佛經、佛像一概焚毀。
一百多年後,公元574年,北周武帝發起第二次滅佛運動,不只佛教,也包括道教,毀掉了幾萬座寺廟和道觀,強迫幾百萬出家人還俗。
在宗教界遭遇滅頂之災的同時,北周的國家財政和勞力、兵員得到了極大的加強。
在古中國,宗教和世俗不是彼此幫扶,而是此消彼長。宗教界既然吸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皇帝索性就把它連根拔起。
唐朝雖然以道教為國教,在玄奘取經的大事件發生後,佛教的勢力重新崛起。(詳見彩蛋一)
在唐代,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,分別是天台宗、法相宗、華嚴宗、禪宗、律宗、三論宗、淨土宗和密宗,其中前三家被合稱為“教下三家”,禪宗被稱為“教外別傳”,這四家最為盛行。
公元819年,唐憲宗從法門寺恭迎佛骨,把唐朝人的信佛熱情推到空前高度。
這時道教名義上還是唐朝的國教,但在這個時候的影響力已經明顯不如佛教了。而唐武宗年間,道教重新得寵,佛教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。
僅僅在唐憲宗迎佛骨的二十多年之後,唐武宗連番下令要求僧尼還俗。一開始的政策還稍微寬鬆一些,只讓特定身份的僧尼還俗,對財產也只是做了限定,比如限定僧人只許留一名奴僕,尼姑只許留兩名婢女。
但政策越來越嚴厲,終於釀成一場滅佛運動,毀掉成千上萬的佛寺,逼迫二十多萬僧尼還俗。在沒收的寺院產業裡,有良田幾千萬頃和奴婢十五萬人。
佛像銷毀,用來鑄錢,就連寺院裡的鐘都被銷毀了,熔化之後打造農具。唐王朝用滅佛運動換來了一次國力提升。
唐武宗時代雖然有藩鎮割據,但底子畢竟還是大一統王朝,所以滅佛的規模最大,不但徹底摧毀了佛教的經濟支柱,還導致大量佛經失傳。
在這次的滅佛運動中,唐朝佛教的八大宗派裡面,既不譯經,也不太搞著述,更沒有什麼產業的禪宗南宗(也就是六祖慧能一系),反而在逆境中存活下來。
唐朝滅亡以後,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。五代後周的周世宗雄圖大略,為了打江山,學習唐武宗搞了一次滅佛運動。
周世宗這次滅佛,與前面三位皇帝,“合稱“三武一宗滅佛”。從此以後,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終於不再有了。
◼︎不較真的精神終於獲勝了
公元1021年,宋真宗搞過一次全國僧、道人口普查,僧尼合計四十五萬多人,男女道士合計兩萬多人,佛教的影響力顯然已經遠在道教之上。
宋徽宗崇信道教,在公元1119年搞過一場溫和版的滅佛運動,給佛陀改了尊號,稱為大覺金仙,其餘的佛菩薩改稱仙人、大士。
今天我們還常常看到觀音菩薩被稱為「觀音大士」,這就是來自當時的傳統。
宋徽宗想把佛教整個納入道教系統,但還沒成功,金兵就已經兵臨城下,把他和宋欽宗一起擄走了。
宋朝以禪宗最盛,慧能一系的南禪宗陸續分化出七大宗派,合稱五家七宗,它們彼此之間不再有很尖銳的對立,只是風格不同而已。
到了元朝,蒙古統治者是原始薩滿教的信奉者,比較看重宗教的巫術一面,對信仰缺乏熱情,這反而造就了宗教寬容政策,各種宗教在元朝版圖上自由發展。
於是,來自西藏地區的佛教密宗漸漸進入中原漢人的視野。
明清兩代,佛教界對理論研究越來越沒興趣,這就導致宗派的減少與合流。禪宗和淨土宗在明朝成為並駕齊驅的兩大佛教主流,到了清朝,禪宗向著淨土宗融合,稱為“禪淨合一”,結果淨土宗一支獨大。
印度人的較真精神,終於被中國人不愛較真的本土特色徹底沖淡了。
佛陀到底教人什麼,大家不但越來越搞不清了,也無所謂能不能搞得清了。
另一方面,清政府大力鼓勵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,有效完成了對廣大邊疆的統治。
佛教的傳入,使古代中國的信仰世界裡形成了儒學、道教、佛教三足鼎立的結構,而這樣的結構,成為我們的社會風俗與思維方式的母體,在潛移默化當中塑造出我們今天的樣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⟪極簡佛學⟫包括彩蛋,總共24講,到這篇文章完整告一段落,如果你有什麼心得,歡迎留言給我,彼此可以互相討論。
也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,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。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研究佛學這個領域,除了從小受到的薰陶之外,更主要的原因是,佛學有許多規範,讓我有許多疑惑。
比如,為什麼要吃素?為什麼佛法能除一切苦?最重要的是,探索這方面的思想,其實也是在探究人生的意義,這對許多人來說,都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。
如果來到這世上就只是吃、喝、享樂,那跟動物有什麼分別?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人是世界上唯一一種,能夠思考過去和未來的動物。
因此,別浪費了來到這世界上的機會,這場人生遊戲,值得你好好的探索與享受!
◼︎佛教初入中國
傳說在公元64年,東漢明帝做了一個夢,夢到有一個頭頂放光的金人從西方飛來。第二天他把這個夢講給大臣們聽,有一位博士說:“您夢到的是西方的神,名字叫佛。”
”佛陀“從一開始,就被定位成“神”,而不是一個大智慧者,這就是為什麼會開始跟道教逐漸融為一體的根源。
回到漢明帝身上,皇帝很高興,於是派遣使者到印度求取佛法。三年之後,使者用白馬載著佛經,還帶著幾位外國僧人,回到首都洛陽。
公元68年,東漢明帝專門為僧人修建了一座住處,稱為白馬寺,這大概就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。僧人和助手們在白馬寺裡翻譯佛經,譯出的第一部經就是著名的《四十二章經》。
就是金庸小說《鹿鼎記》裡,搶成一團的那部經書。
佛教傳入二百年,終於有人突破了儒家“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”和“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”的傳統。公元260年,有一名漢人依照佛教戒律正式出家為僧,名字叫朱世行。
有人開了頭,後面就會有人跟進。
◼︎皇權永遠至上
佛學的形而上學色彩,不但高於老莊哲學,更高於中國傳統上的任何一種學說,所以格外投合高級知識分子的喜好。所以以儒學立國的古代中國,知識精英紛紛投靠到佛教陣營。
缺乏哲學精神的人,把佛當成了神,相信祭祀這位外國神可以得到保佑,還相信佛教徒擁有神通法力。
普通百姓以實用為主,見神就拜,相信多拜一位神至少沒有壞處。
高級知識分子,通常從老莊哲學來理解佛教的教義,尤其在三國之後的兩晉年間,佛學和老莊哲學,一起成為上流社會最喜愛的清談主題。
到了東晉年間,佛教界興起了一場爭論,焦點是佛教僧侶該不該服從皇權,也就是僧團組織能不能實行宗教自治。
但只要皇權足夠強大,就必然不能容許宗教自治。
正是這一點區別,使中國的宗教傳統徹底不同於西方。我們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,這一點很關鍵。
◼︎三武一宗滅佛運動
南北朝時期,南朝的梁武帝以阿育王為楷模,幾乎傾盡了全國的政治力量來推行佛教,中國僧人嚴禁吃肉的戒律就是梁武帝定下來的。
北朝佛教的興盛,則讓那些皇帝們感到憂慮,道理很簡單:出家的人多了,服兵役的人就少了,捐給寺院的財物多了,國家的稅收就少了。
公元438年,北魏太武帝聽信道教徒的意見,發動歷史上的第一場滅佛運動,勒令五十歲以下的僧人一律還俗服兵役,寺院財產一概沒收,佛經、佛像一概焚毀。
一百多年後,公元574年,北周武帝發起第二次滅佛運動,不只佛教,也包括道教,毀掉了幾萬座寺廟和道觀,強迫幾百萬出家人還俗。
在宗教界遭遇滅頂之災的同時,北周的國家財政和勞力、兵員得到了極大的加強。
在古中國,宗教和世俗不是彼此幫扶,而是此消彼長。宗教界既然吸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皇帝索性就把它連根拔起。
唐朝雖然以道教為國教,在玄奘取經的大事件發生後,佛教的勢力重新崛起。(詳見彩蛋一)
在唐代,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,分別是天台宗、法相宗、華嚴宗、禪宗、律宗、三論宗、淨土宗和密宗,其中前三家被合稱為“教下三家”,禪宗被稱為“教外別傳”,這四家最為盛行。
公元819年,唐憲宗從法門寺恭迎佛骨,把唐朝人的信佛熱情推到空前高度。
這時道教名義上還是唐朝的國教,但在這個時候的影響力已經明顯不如佛教了。而唐武宗年間,道教重新得寵,佛教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。
僅僅在唐憲宗迎佛骨的二十多年之後,唐武宗連番下令要求僧尼還俗。一開始的政策還稍微寬鬆一些,只讓特定身份的僧尼還俗,對財產也只是做了限定,比如限定僧人只許留一名奴僕,尼姑只許留兩名婢女。
但政策越來越嚴厲,終於釀成一場滅佛運動,毀掉成千上萬的佛寺,逼迫二十多萬僧尼還俗。在沒收的寺院產業裡,有良田幾千萬頃和奴婢十五萬人。
佛像銷毀,用來鑄錢,就連寺院裡的鐘都被銷毀了,熔化之後打造農具。唐王朝用滅佛運動換來了一次國力提升。
唐武宗時代雖然有藩鎮割據,但底子畢竟還是大一統王朝,所以滅佛的規模最大,不但徹底摧毀了佛教的經濟支柱,還導致大量佛經失傳。
在這次的滅佛運動中,唐朝佛教的八大宗派裡面,既不譯經,也不太搞著述,更沒有什麼產業的禪宗南宗(也就是六祖慧能一系),反而在逆境中存活下來。
唐朝滅亡以後,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。五代後周的周世宗雄圖大略,為了打江山,學習唐武宗搞了一次滅佛運動。
周世宗這次滅佛,與前面三位皇帝,“合稱“三武一宗滅佛”。從此以後,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終於不再有了。
◼︎不較真的精神終於獲勝了
公元1021年,宋真宗搞過一次全國僧、道人口普查,僧尼合計四十五萬多人,男女道士合計兩萬多人,佛教的影響力顯然已經遠在道教之上。
宋徽宗崇信道教,在公元1119年搞過一場溫和版的滅佛運動,給佛陀改了尊號,稱為大覺金仙,其餘的佛菩薩改稱仙人、大士。
今天我們還常常看到觀音菩薩被稱為「觀音大士」,這就是來自當時的傳統。
宋徽宗想把佛教整個納入道教系統,但還沒成功,金兵就已經兵臨城下,把他和宋欽宗一起擄走了。
宋朝以禪宗最盛,慧能一系的南禪宗陸續分化出七大宗派,合稱五家七宗,它們彼此之間不再有很尖銳的對立,只是風格不同而已。
到了元朝,蒙古統治者是原始薩滿教的信奉者,比較看重宗教的巫術一面,對信仰缺乏熱情,這反而造就了宗教寬容政策,各種宗教在元朝版圖上自由發展。
於是,來自西藏地區的佛教密宗漸漸進入中原漢人的視野。
明清兩代,佛教界對理論研究越來越沒興趣,這就導致宗派的減少與合流。禪宗和淨土宗在明朝成為並駕齊驅的兩大佛教主流,到了清朝,禪宗向著淨土宗融合,稱為“禪淨合一”,結果淨土宗一支獨大。
印度人的較真精神,終於被中國人不愛較真的本土特色徹底沖淡了。
佛陀到底教人什麼,大家不但越來越搞不清了,也無所謂能不能搞得清了。
另一方面,清政府大力鼓勵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,有效完成了對廣大邊疆的統治。
佛教的傳入,使古代中國的信仰世界裡形成了儒學、道教、佛教三足鼎立的結構,而這樣的結構,成為我們的社會風俗與思維方式的母體,在潛移默化當中塑造出我們今天的樣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⟪極簡佛學⟫包括彩蛋,總共24講,到這篇文章完整告一段落,如果你有什麼心得,歡迎留言給我,彼此可以互相討論。
也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,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。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研究佛學這個領域,除了從小受到的薰陶之外,更主要的原因是,佛學有許多規範,讓我有許多疑惑。
比如,為什麼要吃素?為什麼佛法能除一切苦?最重要的是,探索這方面的思想,其實也是在探究人生的意義,這對許多人來說,都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。
如果來到這世上就只是吃、喝、享樂,那跟動物有什麼分別?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人是世界上唯一一種,能夠思考過去和未來的動物。
因此,別浪費了來到這世界上的機會,這場人生遊戲,值得你好好的探索與享受!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