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07 掌握溝通技巧 從訓練思考能力開始
2024 May 22 學習力 ⟪極簡佛學⟫
學習佛學最大的好處就是,你不需要改變你的宗教信仰,也能了解佛學的邏輯推理,這對自己在思考和溝通上,有著極大的幫助。
這個佛學專欄,會談到六部佛經的精華。包括《金剛經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心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彌勒六部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。
《金剛經》《心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說的是“空”,《大毗婆沙論》說的是“有”,結論到底是“空”還是“有”不重要,重要的事是思考邏輯的過程,在宇宙人生本質上,最精妙的理論化思索。
《彌勒六部經》的理論很接地氣,是佛教爭取最大規模用戶所做出的努力。
《六祖壇經》,讓傳統的禪脫胎換骨,成為影響華人至深的經典
這講要講的是《大毗婆沙論》,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推理邏輯,如何層層迭進。
◼︎《大毗婆沙論》在講什麼?
佛教的文獻分成三大類,包括經、律、論。
經:佛陀的教誨
律:清規戒律
論:學術論文
這三大類合稱“三藏”,通曉經、律、論的高僧,就被稱為“三藏法師”,最著名的三藏法師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師
《大毗婆沙論》,「毗」同「毘」(音ㄆㄧˊ),全名叫作《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》。
“阿毗達摩”意思是“大法”,“毗婆沙”意思是“全面的解釋”,連起來就是“對大法的全面解釋”,或者現代一點,叫作“佛學通論”
阿毗達摩屬於“三藏”當中的“論”,簡單講,相當於今天的論文。
”論“,主要是歷代高僧寫的,不是佛陀親述的,《大毗婆沙論》的作者,為了不讓別人質疑權威性,一開頭就說,這篇論文是佛陀本人的創作
◼︎《大毗婆沙論》的核心觀點
「三世實有,法體恆存」
三世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
法體:有為法
大部分的佛經談“空”、“無常”,它說“實有”、“恆常”
◼︎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設定
1.物體和時間都有最小的單位
最小的物質單位:極微
最小的時間單位:剎那
比如,為什麼「諸法無我」?因為“極微”隨著“剎那”聚散離合,所以一切複合體都沒有自性,不由自主
2.極微的”形狀“、“特性”、“不觸”
形狀:不長不短、不方不圓、不正不歪、不高不低
特性:不能被分割、截斷、損毀
不觸:人的五感“眼耳鼻舌身”,都接觸不到極微,甚至極微彼此之間是不接觸的
◼︎極微真的恆常、實有(實際存在)嗎?
一顆蘋果,是極微的複合物,在無數個時間剎那裡,會從胚胎到成熟,再到腐爛。
但無論在任何一個剎那裡,它都有自己的特殊性,而正是因為存在這種特殊性,我們才把它叫作蘋果,而不是橘子或其他的名字。
在它所有的特殊性裡,比如有一種是“獨特的綠色”,於是我們叫這種獨特的綠色為“蘋果綠”,這就是這顆蘋果的一種「自相」。
而所有的蘋果都有這種綠色,所以“蘋果綠”是有普遍性的,叫作「共相」。
蘋果雖然會長出來、會腐爛,但蘋果的「自相」和「共相」是恆常不變的。它不是“五蘊”的因緣和聚合,而是一種獨立自存、恆常不變的物質實體。
無論世界千變萬化,無論“蘋果”如何千變萬化,它都是“恆久遠,永流傳”的。
就這樣,之前講的佛經都談「無常」,而《大毗婆沙論》另闢蹊徑,給出了新觀點「恆常」。
◼︎如何推論極微彼此之間是不接觸?
現代科技讓我們知道,在微觀層面上,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不接觸的,而這些不接觸的物質,偏偏構成了萬事萬物,包括我們的身體。
古人怎麼在沒有儀器的幫助下,推論出“極微”是彼此不接觸的?
先假設極微是彼此接觸的,而接觸只會有2種形式,完全接觸和部份接觸
・假設”完全接觸“
2個極微性質完全相同,便會合為一體,就像2顆水珠相遇之後,會合為一體一樣。
但是,極微合為一體,也就變成了一個單體,變成了更大的“一個”極微,而極微又是不可分割的。
如果極微是這樣構成萬事萬物的,那當億萬個極微結合後,不就變成了很大的“一個”極微?所以這是不可能的。
・假設”部分接觸”
這樣它們會有一個接觸面,而那個接觸面上,不可能存在任何空隙。
一旦發生接觸了,就不可能再被分開了,這兩個極微,還是合成了“一個”大的極微。這跟完全接觸導出的的結論一樣,所以也是不可能的。
既然只有兩種接觸形式,而這兩種都不可能,那麼只有一個結論:極微彼此之間是不接觸的。
・兩滴水的結合,不是接觸嗎?
為什麼一滴水與另一滴水融合在一起,就變成一滴比較大的水呢?這不是一種接觸嗎?
這個問題從極微的層面來看,是億萬個極微彼此保持距離排列著,因此兩滴水的結合,還是可以輕易分開的。
◼︎「現在世」是什麼?
三世中的「現在世」指的是什麼?就是在當下,這個“剎那”裡的萬事萬物。
而下一個“剎那”裡的萬事萬物,雖然看上去,和當下這一“剎那”裡的萬事萬物一模一樣,但本質上已經變了,所謂“接觸”、“連貫”、“延續”這些概念通通都是假象。
只有極微彼此之間真的發生接觸了,才會發生真正的結合,但極微是不會彼此接觸的。
接觸必然會有一段“接觸時間”,一旦有了接觸時間,代表接觸會從這一個剎那,延續到下一個剎那,而一切「有為法」,只存在於現在這一剎那。
◼︎如何論證「有為法」存在?
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論證,將物質與時間的最小單位結合後,便論證了「現在世」的存在
佛教修行的根本目的,就是讓你擺脫「有為法」,進入「無為法」,也就是涅槃境界。
這是佛法的大前提,不能有錯,所以「無為法」當然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《金剛經》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五感接觸到的一切現象,都屬於「有為法」。
要擺脫「有為法」,進入「無為法」,可以想像要從A空間進入B空間,既然B空間存在,那麼A空間當然也要在。
因此,與「無為法」相對的「有為法」,當然也應該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假如A空間不存在,就不會有B空間的存在。
假如「有為法」不是真實的、永恆的,那麼「無為法」也不能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「有為法」和「無為法」是一套完整的邏輯。
◼︎驗證《大毗婆沙論》的核心觀點
再回顧前面說到的:
1.《大毗婆沙論》的結論是否正確,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的推理過程。
2.《大毗婆沙論》是歷代高僧假託佛陀所說的,因此它的核心觀點「三世實有,法體恆存」也必須是對的,這是它的根本依據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設定了“過去”、“現在”、“未來”這三個概念,是完整的一套,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個,其他兩個都沒法成立。
古代人可沒有量子物理學幫助他們。
構成「有為法」的是「現在世」,而有了「現在世」,也就必然有「過去世」和「未來世」,這三世如果是假的,那「有為法」也就變成假的。
所以所謂的「三世」,當然也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就這樣,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觀點歸納為兩點:「三世實有,法體恆存」。
這推論非常精妙,第一次看不懂,之後多看幾次,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概念。
一旦把這些邏輯理順了,思考和溝通也會越來越順暢。
這講講到了三藏法師,會寫一篇三藏法師的歷史原型,還有他帶給我啟發
下一講會談《心經》
下面心智圖可了解本篇文章脈絡
這個佛學專欄,會談到六部佛經的精華。包括《金剛經》、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心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彌勒六部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。
《金剛經》《心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說的是“空”,《大毗婆沙論》說的是“有”,結論到底是“空”還是“有”不重要,重要的事是思考邏輯的過程,在宇宙人生本質上,最精妙的理論化思索。
《彌勒六部經》的理論很接地氣,是佛教爭取最大規模用戶所做出的努力。
《六祖壇經》,讓傳統的禪脫胎換骨,成為影響華人至深的經典
這講要講的是《大毗婆沙論》,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推理邏輯,如何層層迭進。
◼︎《大毗婆沙論》在講什麼?
佛教的文獻分成三大類,包括經、律、論。
經:佛陀的教誨
律:清規戒律
論:學術論文
這三大類合稱“三藏”,通曉經、律、論的高僧,就被稱為“三藏法師”,最著名的三藏法師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師
《大毗婆沙論》,「毗」同「毘」(音ㄆㄧˊ),全名叫作《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》。
“阿毗達摩”意思是“大法”,“毗婆沙”意思是“全面的解釋”,連起來就是“對大法的全面解釋”,或者現代一點,叫作“佛學通論”
阿毗達摩屬於“三藏”當中的“論”,簡單講,相當於今天的論文。
”論“,主要是歷代高僧寫的,不是佛陀親述的,《大毗婆沙論》的作者,為了不讓別人質疑權威性,一開頭就說,這篇論文是佛陀本人的創作
◼︎《大毗婆沙論》的核心觀點
「三世實有,法體恆存」
三世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
法體:有為法
大部分的佛經談“空”、“無常”,它說“實有”、“恆常”
◼︎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設定
1.物體和時間都有最小的單位
最小的物質單位:極微
最小的時間單位:剎那
比如,為什麼「諸法無我」?因為“極微”隨著“剎那”聚散離合,所以一切複合體都沒有自性,不由自主
2.極微的”形狀“、“特性”、“不觸”
形狀:不長不短、不方不圓、不正不歪、不高不低
特性:不能被分割、截斷、損毀
不觸:人的五感“眼耳鼻舌身”,都接觸不到極微,甚至極微彼此之間是不接觸的
◼︎極微真的恆常、實有(實際存在)嗎?
一顆蘋果,是極微的複合物,在無數個時間剎那裡,會從胚胎到成熟,再到腐爛。
但無論在任何一個剎那裡,它都有自己的特殊性,而正是因為存在這種特殊性,我們才把它叫作蘋果,而不是橘子或其他的名字。
在它所有的特殊性裡,比如有一種是“獨特的綠色”,於是我們叫這種獨特的綠色為“蘋果綠”,這就是這顆蘋果的一種「自相」。
而所有的蘋果都有這種綠色,所以“蘋果綠”是有普遍性的,叫作「共相」。
蘋果雖然會長出來、會腐爛,但蘋果的「自相」和「共相」是恆常不變的。它不是“五蘊”的因緣和聚合,而是一種獨立自存、恆常不變的物質實體。
無論世界千變萬化,無論“蘋果”如何千變萬化,它都是“恆久遠,永流傳”的。
就這樣,之前講的佛經都談「無常」,而《大毗婆沙論》另闢蹊徑,給出了新觀點「恆常」。
◼︎如何推論極微彼此之間是不接觸?
現代科技讓我們知道,在微觀層面上,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不接觸的,而這些不接觸的物質,偏偏構成了萬事萬物,包括我們的身體。
古人怎麼在沒有儀器的幫助下,推論出“極微”是彼此不接觸的?
先假設極微是彼此接觸的,而接觸只會有2種形式,完全接觸和部份接觸
・假設”完全接觸“
2個極微性質完全相同,便會合為一體,就像2顆水珠相遇之後,會合為一體一樣。
但是,極微合為一體,也就變成了一個單體,變成了更大的“一個”極微,而極微又是不可分割的。
如果極微是這樣構成萬事萬物的,那當億萬個極微結合後,不就變成了很大的“一個”極微?所以這是不可能的。
・假設”部分接觸”
這樣它們會有一個接觸面,而那個接觸面上,不可能存在任何空隙。
一旦發生接觸了,就不可能再被分開了,這兩個極微,還是合成了“一個”大的極微。這跟完全接觸導出的的結論一樣,所以也是不可能的。
既然只有兩種接觸形式,而這兩種都不可能,那麼只有一個結論:極微彼此之間是不接觸的。
・兩滴水的結合,不是接觸嗎?
為什麼一滴水與另一滴水融合在一起,就變成一滴比較大的水呢?這不是一種接觸嗎?
這個問題從極微的層面來看,是億萬個極微彼此保持距離排列著,因此兩滴水的結合,還是可以輕易分開的。
◼︎「現在世」是什麼?
三世中的「現在世」指的是什麼?就是在當下,這個“剎那”裡的萬事萬物。
而下一個“剎那”裡的萬事萬物,雖然看上去,和當下這一“剎那”裡的萬事萬物一模一樣,但本質上已經變了,所謂“接觸”、“連貫”、“延續”這些概念通通都是假象。
只有極微彼此之間真的發生接觸了,才會發生真正的結合,但極微是不會彼此接觸的。
接觸必然會有一段“接觸時間”,一旦有了接觸時間,代表接觸會從這一個剎那,延續到下一個剎那,而一切「有為法」,只存在於現在這一剎那。
◼︎如何論證「有為法」存在?
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論證,將物質與時間的最小單位結合後,便論證了「現在世」的存在
佛教修行的根本目的,就是讓你擺脫「有為法」,進入「無為法」,也就是涅槃境界。
這是佛法的大前提,不能有錯,所以「無為法」當然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《金剛經》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五感接觸到的一切現象,都屬於「有為法」。
要擺脫「有為法」,進入「無為法」,可以想像要從A空間進入B空間,既然B空間存在,那麼A空間當然也要在。
因此,與「無為法」相對的「有為法」,當然也應該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假如A空間不存在,就不會有B空間的存在。
假如「有為法」不是真實的、永恆的,那麼「無為法」也不能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「有為法」和「無為法」是一套完整的邏輯。
◼︎驗證《大毗婆沙論》的核心觀點
再回顧前面說到的:
1.《大毗婆沙論》的結論是否正確,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的推理過程。
2.《大毗婆沙論》是歷代高僧假託佛陀所說的,因此它的核心觀點「三世實有,法體恆存」也必須是對的,這是它的根本依據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設定了“過去”、“現在”、“未來”這三個概念,是完整的一套,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個,其他兩個都沒法成立。
古代人可沒有量子物理學幫助他們。
構成「有為法」的是「現在世」,而有了「現在世」,也就必然有「過去世」和「未來世」,這三世如果是假的,那「有為法」也就變成假的。
所以所謂的「三世」,當然也是真實的、永恆的。
就這樣,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觀點歸納為兩點:「三世實有,法體恆存」。
這推論非常精妙,第一次看不懂,之後多看幾次,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概念。
一旦把這些邏輯理順了,思考和溝通也會越來越順暢。
這講講到了三藏法師,會寫一篇三藏法師的歷史原型,還有他帶給我啟發
下一講會談《心經》
下面心智圖可了解本篇文章脈絡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