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15 為什麼努力還是沒結果?
2024 Jul 12 ⟪極簡佛學⟫
在另一部禪宗著作《景德傳燈錄》記載:神秀的弟子志誠被派來聽慧能說法,慧能問他:「你老師都教你們什麼呀?」
志誠回答:“師父時常教導我們穩定心神,入靜打坐,一坐就坐好久,不許躺下。”
慧能說:「這是病,不是禪。長時間坐著只能弄壞身體,對悟道能有什麼好處?」
◼︎為什麼慧能會覺得坐禪對悟道沒有好處?
佛教認為萬事萬物可以分成兩類
「有情」:有生命,會動,有佛性
「無情」:無生命,不會動,無佛性
在《六祖壇經》中,慧能認為:
「有情」:有佛性,能成佛
「無情」:無佛性,不能成佛
而坐禪入定是長時間一動不動的,這不就是在學習「無情」嗎?所以慧能認為,坐禪只會越坐越糟,絕不可能成佛。
志誠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隱隱覺得會能說得對,於是他連忙問道:“那你說該怎麼辦?”
慧能說:「如果我說自己有佛法可以傳授別人,那我一定是在說謊,不過我會因材施教、因地制宜地給人解除束縛。」
慧能不是在自謙,因為他的佛學思想是「佛在自心,不假外求」,老師可以幫你找出你自己內心的佛性,但老師沒辦法把你本心之外的什麼佛法傳授給你。
就好比小象被繩子綁住的故事,雖然不舒服,卻也沒能力掙脫。即使後來長大了,身體變強壯了,區區一根繩子早就無法綁住牠,但牠已經在意識深處被繩子綁住了,即使不舒服也沒有意識到。
人也是一樣,即使已經知道自己不是小孩,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大多數的狀況,意識中還是被以前那些規範綁住,陷入執著,碰到有些問題,一直無法解決,卻沒意識到原因是什麼。
而慧能的做法,是幫你找到你大腦中那個繩結,幫你解開,而不是把一個叫作“舒服”的東西給你。
那解開繩結要怎麼做?
◼︎基礎版:少說話,不立文字
禪門以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為宗旨。
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:不得拘泥於文字、不尊奉哪部佛經。
從狹義上來講,就是不做立論,只做破論。什麼是立論和破論?這來自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派,創始人是龍樹和提婆,所謂的俗諦和真諦的劃分,就是中觀派的理論貢獻。
中觀有一個特點,就是只破不立。他們不會說佛法“是”什麼,也就是不對佛法做“立論”;而只說佛法“不是”什麼,總是去破掉其他宗派的理論,也就是只對佛法做“破論”。
為什麼要這樣呢?因為從中觀理論來看,佛法的真諦是超越語言的,沒法用文字來做肯定性的描述,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否定性的描述來啓發你的理解。
比如一般人理解的輪回,是死後靈魂離開身體,再寄居到一個新的身體上,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。假設是這樣,那輪回就屬於一種“運動”,也就是說,靈魂在時間上有延續,在空間上有位移。
這樣的見解只能算是俗諦,只看到現象,沒有看到本質。
本質上,過去的你和現在的你是兩個人,而這兩個人並不是全然無關的,過去的你是現在的你的原因,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的結果。
換句話說,過去的你雖然並不存在於現在,卻以業力的方式塑造出現在的你。所以輪回從現象上看,有主體;而本質上,是沒有主體的。
當你領悟了「諸法無我」的真諦,就能想到“運動”只是一種幻覺,所以風沒有動,幡也沒有動。
但如果你還無法領悟「諸法無我」的真諦,就容易被幻覺迷惑,覺得風也在動,幡也在動。
我們再從中觀的角度理解。中觀說,“動”是一個極端,“不動”是另一個極端,極端的見解叫作“邊見”;而與“邊見”相反,既不落入這個極端,又不落於那個極端,就是“中觀”。
在風動幡動的問題上,區分誰是風,誰是幡,這叫“分別心”;區分誰動,誰不動,這叫“邊見”。
所以,只要拋棄分別心,就會既看不到風,也看不到幡;只要捨棄邊見,採取中觀,也就無所謂動與不動。
這也是禪師很少說話的原因,這樣不行,那樣也不行,聽上去就答非所問。
比如,太陽黑子是不是黑的?禪宗的說法會說,“是黑的,但也不是黑的”,也可以說“黑就是不黑”。
這聽起來不知道在講什麼,但其實還真的說出了黑子的本質。太陽黑子其實也是太陽表面的明亮火焰,只因為比周邊的火焰暗一些,從地球上看才會看成一個黑點。
所以,無論你的回答是“是黑的”或者“不是黑的”,你都會陷入“邊見”
◼︎為什麼努力沒有結果?
更進階的方式是,機鋒和棒喝。
機鋒:通常是答非所問,比如你問禪師“佛法教人什麼”,禪師會說“我剛剛吃完飯。”
棒喝:禪師冷不防舉起棍子打徒弟一下,還會伴隨著一聲大喝或者某種逼問。
為什麼這方法會有效?
佛教認為,禪定是獲得神秘體驗,進入“頓悟時刻”最理想的方式。而機鋒和棒喝,其實都是禪定的替代方案,可以突如其來地斬斷你的日常體驗和理性思維。
一般人都被教育,要努力讀書、努力工作,可是努力了很久,卻看不到結果,偏偏又看到那些獲得成功與回報的人,都說“一切都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”......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
也許就是你太過努力,以至於出現盲點卻沒看到,假如這時候突然有個人,給你個機鋒或棒喝,你就會突然進入“頓悟時刻”。
這種事情多半都靠運氣,越努力反而欲速則不達。但古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在“頓修”的一途上,才會格外強調天資。今天很多人也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才會在機鋒的字句裡解讀深刻的涵義。
實際上,大多數機鋒,它們並不存在任何“涵義”,只是為了嚇你一跳,讓你從日常體驗和理性思維當中短暫地解放出來,幫你進入“頓悟時刻”。
至於“頓悟時刻”是怎樣的體驗,之後會提到。
這講就是《六祖壇經》的最後一講,接下來會談到一些現代的研究成果,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學上的一些經典論題。
志誠回答:“師父時常教導我們穩定心神,入靜打坐,一坐就坐好久,不許躺下。”
慧能說:「這是病,不是禪。長時間坐著只能弄壞身體,對悟道能有什麼好處?」
◼︎為什麼慧能會覺得坐禪對悟道沒有好處?
佛教認為萬事萬物可以分成兩類
「有情」:有生命,會動,有佛性
「無情」:無生命,不會動,無佛性
在《六祖壇經》中,慧能認為:
「有情」:有佛性,能成佛
「無情」:無佛性,不能成佛
而坐禪入定是長時間一動不動的,這不就是在學習「無情」嗎?所以慧能認為,坐禪只會越坐越糟,絕不可能成佛。
志誠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隱隱覺得會能說得對,於是他連忙問道:“那你說該怎麼辦?”
慧能說:「如果我說自己有佛法可以傳授別人,那我一定是在說謊,不過我會因材施教、因地制宜地給人解除束縛。」
慧能不是在自謙,因為他的佛學思想是「佛在自心,不假外求」,老師可以幫你找出你自己內心的佛性,但老師沒辦法把你本心之外的什麼佛法傳授給你。
就好比小象被繩子綁住的故事,雖然不舒服,卻也沒能力掙脫。即使後來長大了,身體變強壯了,區區一根繩子早就無法綁住牠,但牠已經在意識深處被繩子綁住了,即使不舒服也沒有意識到。
人也是一樣,即使已經知道自己不是小孩,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大多數的狀況,意識中還是被以前那些規範綁住,陷入執著,碰到有些問題,一直無法解決,卻沒意識到原因是什麼。
而慧能的做法,是幫你找到你大腦中那個繩結,幫你解開,而不是把一個叫作“舒服”的東西給你。
那解開繩結要怎麼做?
◼︎基礎版:少說話,不立文字
禪門以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為宗旨。
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:不得拘泥於文字、不尊奉哪部佛經。
從狹義上來講,就是不做立論,只做破論。什麼是立論和破論?這來自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派,創始人是龍樹和提婆,所謂的俗諦和真諦的劃分,就是中觀派的理論貢獻。
中觀有一個特點,就是只破不立。他們不會說佛法“是”什麼,也就是不對佛法做“立論”;而只說佛法“不是”什麼,總是去破掉其他宗派的理論,也就是只對佛法做“破論”。
為什麼要這樣呢?因為從中觀理論來看,佛法的真諦是超越語言的,沒法用文字來做肯定性的描述,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否定性的描述來啓發你的理解。
比如一般人理解的輪回,是死後靈魂離開身體,再寄居到一個新的身體上,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。假設是這樣,那輪回就屬於一種“運動”,也就是說,靈魂在時間上有延續,在空間上有位移。
這樣的見解只能算是俗諦,只看到現象,沒有看到本質。
本質上,過去的你和現在的你是兩個人,而這兩個人並不是全然無關的,過去的你是現在的你的原因,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的結果。
換句話說,過去的你雖然並不存在於現在,卻以業力的方式塑造出現在的你。所以輪回從現象上看,有主體;而本質上,是沒有主體的。
當你領悟了「諸法無我」的真諦,就能想到“運動”只是一種幻覺,所以風沒有動,幡也沒有動。
但如果你還無法領悟「諸法無我」的真諦,就容易被幻覺迷惑,覺得風也在動,幡也在動。
我們再從中觀的角度理解。中觀說,“動”是一個極端,“不動”是另一個極端,極端的見解叫作“邊見”;而與“邊見”相反,既不落入這個極端,又不落於那個極端,就是“中觀”。
在風動幡動的問題上,區分誰是風,誰是幡,這叫“分別心”;區分誰動,誰不動,這叫“邊見”。
所以,只要拋棄分別心,就會既看不到風,也看不到幡;只要捨棄邊見,採取中觀,也就無所謂動與不動。
這也是禪師很少說話的原因,這樣不行,那樣也不行,聽上去就答非所問。
比如,太陽黑子是不是黑的?禪宗的說法會說,“是黑的,但也不是黑的”,也可以說“黑就是不黑”。
這聽起來不知道在講什麼,但其實還真的說出了黑子的本質。太陽黑子其實也是太陽表面的明亮火焰,只因為比周邊的火焰暗一些,從地球上看才會看成一個黑點。
所以,無論你的回答是“是黑的”或者“不是黑的”,你都會陷入“邊見”
◼︎為什麼努力沒有結果?
更進階的方式是,機鋒和棒喝。
機鋒:通常是答非所問,比如你問禪師“佛法教人什麼”,禪師會說“我剛剛吃完飯。”
棒喝:禪師冷不防舉起棍子打徒弟一下,還會伴隨著一聲大喝或者某種逼問。
為什麼這方法會有效?
佛教認為,禪定是獲得神秘體驗,進入“頓悟時刻”最理想的方式。而機鋒和棒喝,其實都是禪定的替代方案,可以突如其來地斬斷你的日常體驗和理性思維。
一般人都被教育,要努力讀書、努力工作,可是努力了很久,卻看不到結果,偏偏又看到那些獲得成功與回報的人,都說“一切都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”......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
也許就是你太過努力,以至於出現盲點卻沒看到,假如這時候突然有個人,給你個機鋒或棒喝,你就會突然進入“頓悟時刻”。
這種事情多半都靠運氣,越努力反而欲速則不達。但古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在“頓修”的一途上,才會格外強調天資。今天很多人也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才會在機鋒的字句裡解讀深刻的涵義。
實際上,大多數機鋒,它們並不存在任何“涵義”,只是為了嚇你一跳,讓你從日常體驗和理性思維當中短暫地解放出來,幫你進入“頓悟時刻”。
至於“頓悟時刻”是怎樣的體驗,之後會提到。
這講就是《六祖壇經》的最後一講,接下來會談到一些現代的研究成果,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學上的一些經典論題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