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教育孩子的三大誤區
2024 Jun 23 家庭教育
上週剛好是各級學校的期末考,在臉書上看到一個臉友的po文,他有兩個小孩,因為孩子的成績,他說了他的想法:
「妹妹一直都對數學很有熱情,自從前一陣子看到一個新聞:“中國大陸的高職生,就讀服裝科的姜萍,在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,考了第12名的成績,排在她前面的,都是來自北大、劍橋、麻省理工、普林斯頓、清華等專業級數學高手”之後,她就更興奮,覺得姜萍是她的偶像。」
不過這次期末考她只考了90分,據她說全班最高分91分,90分以上的只有3個人。哥哥社會考97分。
我問妹妹,為什麼沒有考100分,妹妹先說“這次考試很難”,接著又說“其實自己也不夠細心”
我說,『我認為你和哥哥的原因是沒有複習功課』
這時候在旁邊的哥哥突然說,“我們有複習,在安親班和學校都有,你沒看到就說我們沒有複習。”
於是我就問哥哥,『你說你們有複習,那為什麼你差3分?』哥哥說,”就是習題漏看了。“
我說,『你們都是覺得自己夠聰明了,就沒有很完整的複習,那個某某姊姊也很聰明,但也是很認真複習,才能每次都有好成績。』
『你們每次回到家就是先看電視,不然就要爸爸媽媽陪你們去打球。真的坐在書桌前,不是看課外書就是打電動』
『都沒有先複習功課,我之前就跟你們說,每天至少要複習30分鐘......』」
以上是他那篇po文,內容有改編過,大意不變。
稍微延伸姜萍那個新聞,目前姜萍是不是真的取得很好的成績,還很有爭議。爭議的點如下:
1.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,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,不是同一個等級。所以假如真的到了後者的競賽等級,可能不會取得同樣的成績。
不過,比賽題目大概也是大學數學的內容,而且,跟她一起參賽的選手,也都是高手,第12名真的不簡單了
2.於是,一般人會直覺性的認為,一個高職生怎可能有這麼好的成績?肯定是造假作弊,數學天才應該早就發掘了。
她的說法是,家裡窮,沒辦法讓她就讀一般高中;至於造假的部分,目前的看法是,造假的可能性很低,這點不多敘述。
我們先假設她的成績是真的,其中的關鍵人物,是她的數學老師給的啟蒙,一直鼓勵、輔導著她,讓她能在課餘時間去研讀數學。
這位臉友的文章,相信可能許多人都聽過周邊的父母說過類似的話。那麼,這篇文章出現了哪些父母常犯的教養錯誤呢?
1.只看缺點
如果全班只有3個人考90分,那表示這次考試的難度的確不同以往,而你的孩子是90分的人其中之一,難道這不值得鼓勵嗎?
我假設他的想法是,“考試不管有多難,你只要夠優秀,就可以能考出好成績。”
不過,這種想法的問題在於,除非你的孩子,在之前就已經常常表現出超越一般人的成績了,不然他可能只是比一般孩子還要優秀一點而已。
一直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,只是在打壓他們。也許孩子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,但更大的影響是,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,也會學到“只看到別人缺點”的情況。
能看到別人優點的孩子,很難被討厭,對吧?常常鼓勵別人的孩子,看到這世界都是充滿光明的,也更能發揮他自己的特長。
2.以偏概全
每個人的世界觀,都是主觀性的。自己的孩子明明有複習,卻先主觀判斷他們肯定沒做這件事,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,直接否定了孩子。
可想而知,孩子一定會感到忿忿不平。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,父母還可以用權威式的方式壓制他們,等他們長大之後,孩子還聽得下去嗎?
假如這樣的教育方式,也在運用在職場上,可想而知,這樣的公司氣氛肯定也不會好的
3.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好
當父母的最不喜歡聽到孩子說,“別人都可以做什麼什麼,為什麼我都不行“。這些什麼什麼,包括:買玩具、住大房子、開著豪車、帶小孩去歐洲玩等等.....
有時候的回應方式就是,“那你喜歡這樣,你就去當別人的小孩啊”
換個立場來想,如果某些父母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優秀,那不如就去認領他們啊!
孩子既不能、也不想換爸爸媽媽,無論自己的父母親多麼差勁,那都是自己的親生父母。
既然如此,那為什麼要常常說,“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多好呢?”身為父母的你,也跟孩子不能換父母的立場一樣,不能更換。
既然是既定的事實,那就不要再拿別人來比較了。
這世界上永遠都有比自己優秀的人,他們存在的意義是,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可以如何更好,而不是看到自己有多差勁。
教育孩子的確不容易,尤其是現代的父母,資訊過於龐雜,常常會聽到許多不同、甚至相反的作法,到後來因爲自己心中沒有定見,就不知不覺依循了以前自己父母的作法。
但21世紀是一個心靈成長重於物質成長的時代,重視孩子的身心成長,絕對比重視他們的成績來得重要。
「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內心的強大,而非成績的優越。」
「妹妹一直都對數學很有熱情,自從前一陣子看到一個新聞:“中國大陸的高職生,就讀服裝科的姜萍,在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,考了第12名的成績,排在她前面的,都是來自北大、劍橋、麻省理工、普林斯頓、清華等專業級數學高手”之後,她就更興奮,覺得姜萍是她的偶像。」
不過這次期末考她只考了90分,據她說全班最高分91分,90分以上的只有3個人。哥哥社會考97分。
我問妹妹,為什麼沒有考100分,妹妹先說“這次考試很難”,接著又說“其實自己也不夠細心”
我說,『我認為你和哥哥的原因是沒有複習功課』
這時候在旁邊的哥哥突然說,“我們有複習,在安親班和學校都有,你沒看到就說我們沒有複習。”
於是我就問哥哥,『你說你們有複習,那為什麼你差3分?』哥哥說,”就是習題漏看了。“
我說,『你們都是覺得自己夠聰明了,就沒有很完整的複習,那個某某姊姊也很聰明,但也是很認真複習,才能每次都有好成績。』
『你們每次回到家就是先看電視,不然就要爸爸媽媽陪你們去打球。真的坐在書桌前,不是看課外書就是打電動』
『都沒有先複習功課,我之前就跟你們說,每天至少要複習30分鐘......』」
以上是他那篇po文,內容有改編過,大意不變。
稍微延伸姜萍那個新聞,目前姜萍是不是真的取得很好的成績,還很有爭議。爭議的點如下:
1.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,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,不是同一個等級。所以假如真的到了後者的競賽等級,可能不會取得同樣的成績。
不過,比賽題目大概也是大學數學的內容,而且,跟她一起參賽的選手,也都是高手,第12名真的不簡單了
2.於是,一般人會直覺性的認為,一個高職生怎可能有這麼好的成績?肯定是造假作弊,數學天才應該早就發掘了。
她的說法是,家裡窮,沒辦法讓她就讀一般高中;至於造假的部分,目前的看法是,造假的可能性很低,這點不多敘述。
我們先假設她的成績是真的,其中的關鍵人物,是她的數學老師給的啟蒙,一直鼓勵、輔導著她,讓她能在課餘時間去研讀數學。
這位臉友的文章,相信可能許多人都聽過周邊的父母說過類似的話。那麼,這篇文章出現了哪些父母常犯的教養錯誤呢?
1.只看缺點
如果全班只有3個人考90分,那表示這次考試的難度的確不同以往,而你的孩子是90分的人其中之一,難道這不值得鼓勵嗎?
我假設他的想法是,“考試不管有多難,你只要夠優秀,就可以能考出好成績。”
不過,這種想法的問題在於,除非你的孩子,在之前就已經常常表現出超越一般人的成績了,不然他可能只是比一般孩子還要優秀一點而已。
一直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,只是在打壓他們。也許孩子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,但更大的影響是,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,也會學到“只看到別人缺點”的情況。
能看到別人優點的孩子,很難被討厭,對吧?常常鼓勵別人的孩子,看到這世界都是充滿光明的,也更能發揮他自己的特長。
2.以偏概全
每個人的世界觀,都是主觀性的。自己的孩子明明有複習,卻先主觀判斷他們肯定沒做這件事,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,直接否定了孩子。
可想而知,孩子一定會感到忿忿不平。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,父母還可以用權威式的方式壓制他們,等他們長大之後,孩子還聽得下去嗎?
假如這樣的教育方式,也在運用在職場上,可想而知,這樣的公司氣氛肯定也不會好的
3.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好
當父母的最不喜歡聽到孩子說,“別人都可以做什麼什麼,為什麼我都不行“。這些什麼什麼,包括:買玩具、住大房子、開著豪車、帶小孩去歐洲玩等等.....
有時候的回應方式就是,“那你喜歡這樣,你就去當別人的小孩啊”
換個立場來想,如果某些父母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優秀,那不如就去認領他們啊!
孩子既不能、也不想換爸爸媽媽,無論自己的父母親多麼差勁,那都是自己的親生父母。
既然如此,那為什麼要常常說,“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多好呢?”身為父母的你,也跟孩子不能換父母的立場一樣,不能更換。
既然是既定的事實,那就不要再拿別人來比較了。
這世界上永遠都有比自己優秀的人,他們存在的意義是,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可以如何更好,而不是看到自己有多差勁。
教育孩子的確不容易,尤其是現代的父母,資訊過於龐雜,常常會聽到許多不同、甚至相反的作法,到後來因爲自己心中沒有定見,就不知不覺依循了以前自己父母的作法。
但21世紀是一個心靈成長重於物質成長的時代,重視孩子的身心成長,絕對比重視他們的成績來得重要。
「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內心的強大,而非成績的優越。」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