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讀書心得分享-⟪窮人的經濟學:如何終結貧窮?⟫
2024 Jun 03 讀書心得
《窮人的經濟學:如何終結貧窮?》(Poor Economics: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)
◼︎感覺來得快,去的也快
在非洲,只要給小孩打一針12美分的疫苗,差不多接近新台幣4塊錢,就能讓死於瘧疾的人數少一半;每個媽媽有3美元的補助,就可以救了一半的孩子。
3美元,在台灣有時連吃一餐都不止,更別說歐美國家的高物價,大概只能買一杯咖啡,可見3美元這個數字有多麼小。而過去50年,全球的國際組織,花了超過23萬億美元,卻還是無法減少死於瘧疾和兒童死亡的數字,還是有將近13億人處於貧窮的狀態。
書中作者在40個國家,做了240多個實驗項目,除了讓你知道失敗原因和成功方法之外,最重要的是,這些原因和方法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。
我的小孩,有時會因為他“覺得”功課很多,心情煩躁,還沒寫就有畏難的情緒產生,於是光處理情緒就耗掉不少時間。(用引號特別標註,是因為通常都是他“認為”,而事實並不是如此)
好不容易把功課做完,鼓勵他“你很棒!”,他也很開心,覺得功課做完了。可是等到下一次功課很多的時候,又重來一次。每次都要處理他的情緒,久了大人也會跟著很煩躁。
後來我仔細觀察他的情況,用了一個方式,就解決了絕大部分他情緒的問題。
有一次他又“覺得”功課很多,又開始出現鬧脾氣,拖延不做的狀況。我告訴他,每寫完一項功課,就紀錄花了多少時間寫,看看每一項功課到底用了多久時間。
第一次開始記錄,總共5項功課,有國語抄寫、數學習作等等,他總共花了29分鐘,也就是不到半小時。
我問他,「這樣會很久嗎?」他搖搖頭說“不會”,而且附加的好處是,他覺得紀錄時間,就很像在玩遊戲,很像是一種挑戰成功的感覺。
第二次沒那麼順利,又開始在鬧,好不容易處理完,那次5項功課,總共用了接近40分鐘。
後來幾次就漸入佳境,偶有情緒爆發的時候,但他對於寫完作業要用的時間,已經越來越有概念了。
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是爸爸媽媽要仔細觀察小孩的情況,才能找出適合孩子的方法。
很多時候如果你想說服別人,用數據呈現,會比光用嘴巴說還要好。說服自己也是如此,給自己有數字參考,會比一直鼓勵自己,告訴自己“我很棒!”,還要來得有效果。
◼︎理論是死的,人是活的
沒錢吃飯會餓肚子,有了錢就先填飽肚子,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這樣做,當然對於這些窮人也是。那如果還有多一點點錢,他們會怎麼做呢?這些錢不是買更多的食物,而是花在更好吃、價錢更高的食品,或是煙、酒等非必需品,還有電視機、紅白包等等用途。
看到這裡,你大概會想:“電視機能吃嗎?自己都吃不飽了,還送紅白包?”但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,雖然這篇文章討論的窮人,主要是在南亞和非洲地區,可是你只要看看新聞,有些人為了實現他的夢想,寧願只能啃著麵包果腹,也要堅持下去。
“實現夢想“,跟這些窮人,是一樣的嗎?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當中,買電視機、送紅白包,這部分屬於社會需求,希望被尊重的需求。如果別人家都有電視,你家沒有,這不是會被看不起嗎?親朋好友結婚,村子裡每個人都送禮了,就你不送,以後在村子裡還能過嗎?
所以,有些人或有些書,在解讀馬斯洛需求理論時,會說「人們會先致力於滿足低層次的需求,才轉而追求高層次需求。」在這裡很明顯是不成立的
◼︎知道了還要做到
得了痢疾,就是拉肚子,嚴重時會死掉。只要在飲用水中加入消毒劑,或是兒童拉肚子時,讓他喝口服補液,就能免於死亡。而且消毒劑和口服補液,甚至都可以免費拿到。
這麼簡單、不用錢、還可以救命的方法,施行起來效果如何呢?結果是,全球每年還會有150萬兒童死於痢疾。因為只有10%的貧困家庭使用了消毒劑,只有1/3的拉肚子兒童喝了口服補液。
更誇張的是,生病了不去正規的診所看病,只找村子裡沒執照的醫生,或是用草藥治療的巫醫。
這到底是為什麼?
不去正規診所看病的原因有3個:
1.窮人只能去公立的衛生站看病,但衛生所一天開了6小時,有接近一半的時間,醫生和護士都不在。要是你,你會去嗎?
2.就算醫生在,也常常心不在焉,所以窮人根本不信任衛生站。
3.如果小孩拉肚子,衛生站按規定只能開口服補液,父母會覺得這是在敷衍了事,寧可找赤腳醫生或巫醫。
那為什麼又不願意往水中加消毒劑呢?原因很簡單,太麻煩。每次喝水,都要記得加一點消毒劑,這真的很麻煩。更重要的是,這跟吃健康食品一樣,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,要堅持下去,實在不容易。
那怎麼辦呢?兩個辦法。
1.盡量減少使用時的麻煩。研究人員在水井旁邊裝一個消毒器,每個人打水的時候,只要隨手轉一圈這個消毒器,就可以釋放出一些氯元素,等於是被消毒過了,這個方法大大提高了消毒劑的使用率。
2.給獎勵。比如明知道給孩子打疫苗有好處,但是父母總是有各式各樣的事情,無限期拖延接種,導致最終完成率很低。後來,他們想了個辦法,只要有來打疫苗的人,就獎勵2磅乾豆子,接種完成率立馬從6%提升到38%。
這段我的感想有三個:
一、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,就是從「知道」到「做到」。明知道運動有益健康,但卻做不到;明知道時間晚了該去睡覺了,卻還是忍不住短影音一部一部的看下去......
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,這是第一步,但這世界上已經是資訊氾濫,有太多正確的訊息像潮水般向我們撲來,卻沒有看到我們的生活有等比例的改變,所以減少開始前的麻煩,給自己一些獎勵,是建立好習慣的第二步。
有關這部分,可以參考⟪原子習慣⟫這本書,裡面有很多建立好習慣的操作方法。
甚至還有第三步,就是減少資訊的輸入,已經夠多了。
二、書中這些窮人不是笨,只是他們有自己的想法,或者說,不只是窮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。人是不聽建議的,人只聽他自己想聽的,如果你說了個建議,而對方聽進去,那就是他心裡有想過或知道,只是你提醒了他。
三、在書中描述的窮人,碰到衛生所的醫護人員出席率很差,就乾脆不去了,但這不就像有些人會說,“小時候我的原生家庭造成的陰影,讓我現在都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”...等等類似的說法嗎?
這可不是在批判這些人,反而給我的啟發是:無論外在環境或是以前有多糟,都不是造成自己停滯的原因,就像書中的窮人,有了資源,還得自己願意往前行動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