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18 這與成功學只有一線之隔
2024 Aug 05 ⟪極簡佛學⟫
上一講說到,因為感官和神經系統,就是我們全部的認知管道。而在佛教的天台、華嚴兩派看來,時間和空間都是心靈的認知形式。
同時,心靈經過訓練之後,就可以隨意調整這兩種形式,所謂“境隨心轉”。
◼︎有大小之分嗎?
天台宗的經典《大乘止觀法門》,內容是對話體,對話雙方是一僧一俗。
僧人:“你現在閉上眼睛,認真去想身上的一個毛孔。好,你現在看見這個毛孔了沒?”
俗人:“我已經在心裡很清楚地看見了。”
僧人:“你現在再在心裡,想一座方圓數十里的大城。”
俗人:“我已經在心裡很清楚地看見了。”
僧人:“毛孔和大城大小不同,是嗎?”
俗人:“是呀,當然不一樣大,差太遠了。”
僧人:“方才的毛孔和大城都是你心裡想的嗎?”
俗人:“是我心裡想的呀。”
僧人:“你的心有大小嗎?”
俗人:“心連形狀都沒有,哪有大小呢?”
僧人一直引導下去,最後的結論是:既然那個毛孔,是由全部心思想像出來的,那座大城也是由全部心思想像出來的,而心既然沒有大小之別,那麼毛孔和大城當然也沒有大小之別。
◼︎萬法唯心
佛教後來發展出來一個唯識宗,它最著名的命題就是“三界唯識,萬法唯心”。唯識宗是佛教所有宗派裡,概念最繁瑣,理論最複雜,當然流傳起來也最難,所以今天你已經很難見到唯識宗的傳人了。
簡單講,唯識宗認為萬事萬物,都是人的某種深層意識——叫作「阿賴耶識」——創造出來的,所以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你的心裡。
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一起站在一座山上,你感受到的山和我感受到的山,為什麼是一樣的呢?唯識宗會告訴你,山這種東西是由“共相種子”顯現出來的。
我們的世界有點像是,第一人稱視角的網路遊戲,每個人都是遊戲裡的玩家。遊戲裡的山當然不是真的,但每個玩家對這座山的感受,完全可以協調起來。
除了唯識宗之外,另一個佛教的宗派華嚴宗,也屬於徹底的唯心論,它有一句著名的綱領,叫作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
◼︎一切只能是一
佛陀講過,世間萬事萬物都要經過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的過程,也就是運動和變化的過程。但是,如果涅槃之後的真如世界,真是和現實世界相反的話,那就意味著那裡不會有所謂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。
換言之,不會有運動和變化。運動和變化,都是就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而言,而如果不存在運動和變化,也就代表不存在時間和空間了。
運動代表“位移”,意思是從A點到B點。如果我們在A點和B點各擺一個蘋果,那麼一共有兩個蘋果。
但是,如果沒有空間,怎麼可能會有“兩個”蘋果呢?可想而知,當空間不存在,A點和B點之間,就不可能存在距離,所以A點和B點一定重疊在一起。
既然連兩個蘋果都不會有,萬事萬物就更不會有,我們所以為的萬事萬物都會重合在一個點上,而這個點僅僅是數學意義上的點,本身不佔空間。
所以,“一切”必定只能是“一”,而這個“一”刺激了我們的感官,被我們的感覺和思維器官加工整理,變成了我們感知到的“一切”。
所以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這是從學理上解釋了,神秘體驗當中「天人合一」、「萬物一體」的感受,兩者可以互相印證。
◼︎其實都是分別心
回到現實生活,如果你的月薪是五萬元,但到了發薪日,老闆只給了你500元,你會怎麼想呢?大概會去跟老闆吵架了吧?!
如果用華嚴宗的理論思考這件事,那應該是「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」,500元和世間所有財富,在本質上是一樣的,你不該有分別心。
這個說法很反常識,所以我們重新梳理一下脈絡:首先,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,意味著運動的存在,至少在現象層面上是存在的。
而“運動”這個概念,一定包含兩個前提,一是時間,二是空間。物體一定在空間當中佔據某個位置,而位置的變換又一定需要時間。
還記得之前說過,有關六祖慧能那個「風動還是幡動」的公案嗎?(按此回顧)慧能說,風沒有動,幡也沒有動,是心動了。
如果風也不動,幡也不動,就代表運動不是時間和空間當中的位移,也就是說,“運動”這個概念本身就無法成立,只是一個假象罷了。
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“破相”的道理,如果我們把“運動”之相破掉,就意味著“時間”和“空間”也一道被破掉了,因此,我們這個假相世界背後的那個真實的世界——佛學稱之為「真如實相」——是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。
我們努力“破相”,破的是各種假相,真如實相是不能破的,也是破不掉的。真如實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照例,不同的派系又有不同的說法。
但我們只要從破除“運動”之相這個角度出發,至少可以推斷,真如實相是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。
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世界,只能是“一”。
華嚴宗的《華嚴經義海百門》,核心觀點是「一切事法,皆由心現」。這就是說,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其實並不客觀,都是我們的心顯現給我們的各種印象而已。
心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,同理,心有多小,世界就有多小。
你覺得“須彌山”很大,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大的樣子;你覺得灰塵很小,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小的樣子。
時間的長短,同樣是心的顯現,既然時間和空間都是心的顯現,那麼須彌山當然可以被容納進一粒灰塵當中,一剎那當然也可以成為永恆。
這些說法就是你曾聽過的「須彌納於芥子」、「剎那即永恆」,這並不是文學化的表達,而是有著一整套佛學理論的支撐。
◼︎尾聲
成功學最喜歡講的,就是「心態」,比如:“狀態才是決定你是否卓越的關鍵“ 。
綜合上一講提到,我自己的三個真實故事,再配合這講提到的內容,不知道是否有啟發你一些想法呢?
⟪極簡佛學⟫這個專欄,到這裡就接近尾聲了。我也認同慧能大師所提倡的「頓悟」,因此,究竟那個啟發是什麼?就由每個人的狀態感受了。
必須再次聲明,這個專欄討論到的佛學概念,非常簡單粗淺,只是我個人的學習筆記整理。
如果當中有什麼概念,引起你想多了解的,還是建議你從其他佛門管道入手。當然,如果對你來說,只想簡單了解一些佛學的概念,我也相信,這部分應該很夠用了。
之後的【學習筆記】,是⟪極簡佛學⟫的彩蛋系列,包括之前提到的三藏法師,還有簡略的佛教史,對你了解佛學,也會有些幫助喔!
同時,心靈經過訓練之後,就可以隨意調整這兩種形式,所謂“境隨心轉”。
◼︎有大小之分嗎?
天台宗的經典《大乘止觀法門》,內容是對話體,對話雙方是一僧一俗。
僧人:“你現在閉上眼睛,認真去想身上的一個毛孔。好,你現在看見這個毛孔了沒?”
俗人:“我已經在心裡很清楚地看見了。”
僧人:“你現在再在心裡,想一座方圓數十里的大城。”
俗人:“我已經在心裡很清楚地看見了。”
僧人:“毛孔和大城大小不同,是嗎?”
俗人:“是呀,當然不一樣大,差太遠了。”
僧人:“方才的毛孔和大城都是你心裡想的嗎?”
俗人:“是我心裡想的呀。”
僧人:“你的心有大小嗎?”
俗人:“心連形狀都沒有,哪有大小呢?”
僧人一直引導下去,最後的結論是:既然那個毛孔,是由全部心思想像出來的,那座大城也是由全部心思想像出來的,而心既然沒有大小之別,那麼毛孔和大城當然也沒有大小之別。
◼︎萬法唯心
佛教後來發展出來一個唯識宗,它最著名的命題就是“三界唯識,萬法唯心”。唯識宗是佛教所有宗派裡,概念最繁瑣,理論最複雜,當然流傳起來也最難,所以今天你已經很難見到唯識宗的傳人了。
簡單講,唯識宗認為萬事萬物,都是人的某種深層意識——叫作「阿賴耶識」——創造出來的,所以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你的心裡。
想像一下,如果我們一起站在一座山上,你感受到的山和我感受到的山,為什麼是一樣的呢?唯識宗會告訴你,山這種東西是由“共相種子”顯現出來的。
我們的世界有點像是,第一人稱視角的網路遊戲,每個人都是遊戲裡的玩家。遊戲裡的山當然不是真的,但每個玩家對這座山的感受,完全可以協調起來。
除了唯識宗之外,另一個佛教的宗派華嚴宗,也屬於徹底的唯心論,它有一句著名的綱領,叫作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
◼︎一切只能是一
佛陀講過,世間萬事萬物都要經過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的過程,也就是運動和變化的過程。但是,如果涅槃之後的真如世界,真是和現實世界相反的話,那就意味著那裡不會有所謂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。
換言之,不會有運動和變化。運動和變化,都是就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而言,而如果不存在運動和變化,也就代表不存在時間和空間了。
運動代表“位移”,意思是從A點到B點。如果我們在A點和B點各擺一個蘋果,那麼一共有兩個蘋果。
但是,如果沒有空間,怎麼可能會有“兩個”蘋果呢?可想而知,當空間不存在,A點和B點之間,就不可能存在距離,所以A點和B點一定重疊在一起。
既然連兩個蘋果都不會有,萬事萬物就更不會有,我們所以為的萬事萬物都會重合在一個點上,而這個點僅僅是數學意義上的點,本身不佔空間。
所以,“一切”必定只能是“一”,而這個“一”刺激了我們的感官,被我們的感覺和思維器官加工整理,變成了我們感知到的“一切”。
所以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這是從學理上解釋了,神秘體驗當中「天人合一」、「萬物一體」的感受,兩者可以互相印證。
◼︎其實都是分別心
回到現實生活,如果你的月薪是五萬元,但到了發薪日,老闆只給了你500元,你會怎麼想呢?大概會去跟老闆吵架了吧?!
如果用華嚴宗的理論思考這件事,那應該是「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」,500元和世間所有財富,在本質上是一樣的,你不該有分別心。
這個說法很反常識,所以我們重新梳理一下脈絡:首先,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,意味著運動的存在,至少在現象層面上是存在的。
而“運動”這個概念,一定包含兩個前提,一是時間,二是空間。物體一定在空間當中佔據某個位置,而位置的變換又一定需要時間。
還記得之前說過,有關六祖慧能那個「風動還是幡動」的公案嗎?(按此回顧)慧能說,風沒有動,幡也沒有動,是心動了。
如果風也不動,幡也不動,就代表運動不是時間和空間當中的位移,也就是說,“運動”這個概念本身就無法成立,只是一個假象罷了。
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“破相”的道理,如果我們把“運動”之相破掉,就意味著“時間”和“空間”也一道被破掉了,因此,我們這個假相世界背後的那個真實的世界——佛學稱之為「真如實相」——是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。
我們努力“破相”,破的是各種假相,真如實相是不能破的,也是破不掉的。真如實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照例,不同的派系又有不同的說法。
但我們只要從破除“運動”之相這個角度出發,至少可以推斷,真如實相是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。
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世界,只能是“一”。
華嚴宗的《華嚴經義海百門》,核心觀點是「一切事法,皆由心現」。這就是說,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其實並不客觀,都是我們的心顯現給我們的各種印象而已。
心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,同理,心有多小,世界就有多小。
你覺得“須彌山”很大,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大的樣子;你覺得灰塵很小,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小的樣子。
時間的長短,同樣是心的顯現,既然時間和空間都是心的顯現,那麼須彌山當然可以被容納進一粒灰塵當中,一剎那當然也可以成為永恆。
這些說法就是你曾聽過的「須彌納於芥子」、「剎那即永恆」,這並不是文學化的表達,而是有著一整套佛學理論的支撐。
◼︎尾聲
成功學最喜歡講的,就是「心態」,比如:“狀態才是決定你是否卓越的關鍵“ 。
綜合上一講提到,我自己的三個真實故事,再配合這講提到的內容,不知道是否有啟發你一些想法呢?
⟪極簡佛學⟫這個專欄,到這裡就接近尾聲了。我也認同慧能大師所提倡的「頓悟」,因此,究竟那個啟發是什麼?就由每個人的狀態感受了。
必須再次聲明,這個專欄討論到的佛學概念,非常簡單粗淺,只是我個人的學習筆記整理。
如果當中有什麼概念,引起你想多了解的,還是建議你從其他佛門管道入手。當然,如果對你來說,只想簡單了解一些佛學的概念,我也相信,這部分應該很夠用了。
之後的【學習筆記】,是⟪極簡佛學⟫的彩蛋系列,包括之前提到的三藏法師,還有簡略的佛教史,對你了解佛學,也會有些幫助喔!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