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數人之所以失敗,並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成功,而是因為不願意去做獲得成功必須要做到的事。這意思是說他們不願意約束自我,所以"自我管理"才會成為成就的基石。
不論是在任何領域,願意去做能帶來成就的行動,才能進入成功的大門
自我管理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根本特質,讓他們在不想做時也會去做,讓他們得以把時間精力聚焦在當下必須做的事情上;這會帶來力量,讓他們願意放棄一些愉悅,日後換取全新渴望的成果
#摘自某書中內容
有個爸爸很疼小孩,跟我說到她女兒在放寒假的前兩個上課日,起床太晚了(高二生),於是他問她“今天不去上課嗎?”,孩子回答會去上,於是他就出門上班了 大概10點多,老師打電話來,說“XX沒有來上課“,這下他才知道原來孩子翹課了 回到家才知道,原來孩子趁著那天,跑去逛街唱歌了 於是他便問,“今天妳為什麼沒去上學?” 結果,他女兒一下子就炸了!開始霹哩啪啦說了一堆話,說都是你們(爸媽)分開的關係?說他(爸爸)態度不好等等... 這故事先分享到這邊,不知道看信的你看到這裏,知不知道他女兒為什麼會突然生氣嗎?
《恐懼OUT:想法改變,人生就會跟著變》的作者蘇珊・傑佛斯,曾經把她這本著作,寄給了很多家出版社,希望得到出版,但她卻收到了這樣的回應:「就算讓戴安娜王妃全裸上街,在街上免費送這本書,也不會有人願意閱讀。」 如果你是那個準備出書的人,看到這樣的回信,你會有什麼感覺?
不是說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深層的訊息,也不需要太過度去解讀。但如果某種行為一再出現,甚至治療後還反覆,那就應該注意,可能真的是孩子在向你發出訊號。 如果孩子的行為讓你覺得很意外,甚至惹怒了你,先別急著生氣,先問問自己:他在用這些行為告訴我什麼?
這本書作者孫京伊,是一位韓國的性教育專家,她認為對於女兒的性教育最重要的的兩個核心就是"身體的主體性"跟"面對性暴力的勇氣" 作者說﹕性教育不是只傳達性的相關知識,性教育是以『關係』為基礎的教育。所以人際關係、同理心都是性教育根本 既然是以『關係』為基礎的教育,那不就會是學校健康教育課本那兩三章就可以解決的事,而是必須在家庭中、日常生活中,對話持續訓練才能實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