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14 能感到迷惘是人的特權
2024 Jul 08 ⟪極簡佛學⟫
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要過河,看到來了一個漂亮的姑娘,姑娘一看河水,便說:「哎呀,河這麼深我不敢過,你們誰背我吧!」小和尚立刻閃開:「開玩笑,我們出家人怎麼可以背妳呢?」
老和尚卻背著姑娘過河了。等過河之後,姑娘和他們分道而走。走著走著,小和尚愈走愈氣,忍不住就問老和尚說:「師父,出家人不近女色,那您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姑娘呢?」老和尚說:「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,你到現在卻還沒有放下啊!」
◼︎背著美女過河的禪宗故事,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?
《心經》一開頭就說,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之所以要用「照」這個字,就是因為菩薩在運用明鏡一般的心。只有把心修煉成鏡子,般若智慧才能產生,才能明白五蘊皆空的道理。
只要鏡子沒有瑕疵和污垢,影像自然就會清晰、逼真。另一方面,當外物離去的時候,鏡子並不會刻意挽留,影像也隨之消逝,不留一絲痕跡。
得道高人都是「用心若鏡」,讓自己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這世界怎麼樣,鏡子裡就原樣反應。不存主觀成見,使萬物各自彰顯,從不爭先而經常隨順別人。
王陽明也很推崇「用心若鏡」的境界,但怎樣把心修煉成鏡子,這個過程並不容易。王陽明的看法是:
「紛雜的思慮沒法強行禁絕,我們要做的只是,在心念剛剛閃現的時候去省察克制,等到天理充盈的時候,對一切事物都可以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掩,完全應付裕如,不使它們在心中糾纏不去。如此的話,心會自然呈現出精專的狀態,那些紛雜煩擾的念頭也就自然不會產生了。」
如果梳理一下他的邏輯,大約是這樣的:
「我們心中一切的紛擾和焦慮歸根結底,都是患得患失造成的,總有一些事情在我們心頭盤桓不去,讓我們費盡思前想後的功夫
而推想患得患失的原委,無非是功利意識作祟罷了,換言之,都是“人欲”這種不道德的因素造成的
那就讓我們在靜坐當中把每一個發自“人欲”的念頭堅決扼殺在搖籃裡;於是我們的心就像一面積滿灰塵的鏡子被一點點擦拭乾淨一樣,終於恢復到本來面目,那就是純然天理的光明狀態
如果保持這種狀態,那麼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從容應對,因為天理會自然而然地指導我們的每一次待人接物,從此再不會患得患失了
而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,都像是明鏡前晃過的事物一樣,來時被明鏡如實地映照,去後不會在鏡面上留下任何痕跡。」
一個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修為,他的心就是一面積滿了灰塵的鏡子,於是每遇到什麼事情,總不能如實地映照出它的樣子。而即便在事情過後,鏡面的灰塵上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痕,這些印痕也就是我們的糾結、焦慮、煩惱、苦悶……
如果在擦亮鏡子之後,能夠自然而然地保持清潔,那就是最高程度的「用心若鏡」了。就像孔子說自己“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
功力深了,習慣成自然,就不用刻意約束自己了,隨隨便便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,都是真實的自己。用另一個說法,就是「裝久就成真」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“愛裝”比“真性情”更好。
◼︎是風動還是幡動?
回過頭來看慧能的故事。
自從慧能一跑,全寺就立刻興師動眾地圍追堵截。這些和尚雖然吃素,但迫害起同門來還真不是吃素的,連放火燒山的狠辣招數都用上了。
才過了九個月,馮墓山的追兵就聞訊而至了。慧能只好接著跑,跑進了大山深處,這才引來了追兵的放火燒山。
接下來,一般的版本說,慧能藏在一塊大石頭底下,才僥倖沒被燒死。更神奇的說法是:慧能在危急關頭時,想起了弘忍傳給自己的“禪定入石”的功夫,於是立即進入禪定,身體隱沒在石頭裡,火燒不到,煙嗆不到。那塊石頭後來成為聖物,上面還能看到慧能打坐的印痕和衣服的紋路。
慧能再次踏上逃亡之路,後來到了廣州的法性寺,正好趕上印宗法師開壇講解《大般涅槃經》,一段著名的公案就此發生。
印宗法師正在台上講經,忽然風吹幡動,兩個和尚就為這點小事起了爭執,一個說風動,一個說幡動,誰也說不服誰。
慧能在旁邊插嘴了:「既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而是你們的心在動。」這話把所有人都驚呆了。
印宗法師早就聽說弘忍有個傳人南下,一問之下,慧能便也如實說了,又拿出如假包換的傳法袈裟,引得大家紛紛禮拜。
接著,慧能又講了講佛性的道理,印宗法師越聽越激動,說自己以前所學全是瓦礫,這回總算見到真金了。
於是印宗拜慧能為師,可慧能這時候還是個俗家人,印宗便為慧能剃度授戒,慧能才算真正當了和尚。
風動幡動的故事流傳了很久,在當時更是驚四座的妙語
◼︎有執著,就會變成窒礙
我們從常識來看,風當然是主動的一方,幡是被動的一方。幡原本靜止不動,因為刮起了風,所以被風吹動,這難道還有什麼值得爭論的嗎?
首先,有風和幡這兩個東西,看上去它們都在動。什麼是運動呢?運動就是位移,一個物體從A點移動到B點。
位移既然是移動的“過程”,所以還要花費時間,比如你從家到公司,用了一個小時。當我們考量到時間之後,可以聯想到「諸行無常」和「諸法無我」。
問一下自己:一小時前在家的你,和一小時後在公司的你,是同一個人嗎?
如果你說“是”,那麼在俗諦上是正確的,在真諦上是錯誤的。
如果你說“不是”,那麼在真諦上是正確的,在俗諦上是錯誤的。
我們從現象上理解世界,這是俗諦;從本質上理解世界,這是真諦。
從本質上看,你是四大、五蘊的聚合體,而四大、五蘊剎那生滅,一刻不停地發生著改變。所以一剎那之前的你不是現在的你,現在的你也不會是一剎那之後的你,每一個剎那的你都是全新的你。
這樣的話,也就不存在“一個你”從家裡出發,花了一小時的時間走到單位,而是有無數個你,在無數個剎那裡,分別出現在從家到單位這段路的無數個位置上。
在每一個時間點上,以及與每一個時間點相對應的位置上,都有一團由四大、五蘊聚合起來的姑且稱之為“你”的東西。
顯然,沒有任何一個“你”發生過位移,所以運動是不存在的。風和幡也和你一樣,都是四大、五蘊剎那生滅的聚合,換言之,都是「無我」的,從「無我」就可以推導出運動是不存在的。
那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裡,還是很篤定運動的存在呢?很簡單,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是你的心在動。
是我們的心不理解佛法的奧義,看不透世界的本質,只能從現象上理解世界,所以才把不動的風和不動的幡理解成運動的東西。
慧能說,「既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而是你們的心在動」,變成了著名公案,就是從我們已經熟悉的「無我」的理論推演出來的。
慧能認為,佛法的性質是流暢而無窒礙的,如果心裡有了執著,執著就會變成窒礙,這個人也就像是被繩子捆住了一樣。
◼︎迷惘,是作為人的特權
迷惘,代表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。假如一個人的腳被繩子綁住了,他能選擇往哪個方向走嗎?不能,因為他能前進的範圍有限,所以往哪個方向走都差不多。
所以,只有沒被繩子綁著的人,才會有機會迷惘,這難道不是好事嗎?可以哪裡走,走多遠,而不是走到哪裡都沒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