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個人成長一定要突破的盲點
2024 Jun 24 覺察與啟發 父母成長 科普知識
小孩多大以後可以看電視?很多文章說必須18個月之後,也有說是2歲前禁止看,還有說是3歲前的。到底哪個是對的?
因為各種研究的結論不一樣,還有讀者解讀的角度也不同,所以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給的建議,這個是最可以參考的。
WHO在2019年發表的文章《為了健康成長,兒童需要少坐多玩》(網站文章為簡體中文),給了看螢幕時間的建議:(包括電視、手機、平板、投影,只要是面對螢幕就算)
1.2歲和2歲以下的兒童,不建議看螢幕。
2.2歲以上兒童,久坐不動的螢幕時間不應該超過1小時,越少越好。
我猜,很多家長對於看螢幕的時間太長,是害怕孩子近視,以前我也是這麼想的,但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!
⬛ 造成近視的主因
看電視或手機,不是近視的原因,那些對兒童螢幕時間所做的研究,也幾乎都不是從保護視力的角度去做的。
近視的主要原因,除了遺傳,更多的是生活習慣造成的。簡單說就是,只要你長期在室內活動,尤其是昏暗的光線環境下,這種視覺環境就是有害視力的。
這當然不是說,可以讓孩子一直看著螢幕。真正導致近視的,是每天接觸陽光的時間不夠。需要讓眼睛接觸足夠的光,刺激眼睛,讓眼睛分泌足夠多的視網膜多巴胺,才能防止眼軸過度拉長。
每天要讓孩子在戶外的時間,至少兩個小時,不能再少了,否則就算孩子從來沒看過手機,從來不看電視,一樣會近視。
⬛ 為什麼會有2歲這個限制?
這是根據孩子大腦的認識發展和語言發展的研究得出的結論。
簡單的說,2歲以前絕大部分的孩子,沒有辦法區別螢幕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分別是什麼。這個年紀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,比如什麼是三角形、什麼是痛、什麼是冰和燙等等。
他們需要對每種概念有足夠多次的接觸,才能形成對這個概念的完整認知,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聽故事書的時候,會一直重複聽一樣的,大人都已經不耐煩了,孩子還是會一直聽重複的故事。
同樣道理應用在繪本上,有些繪本也會在故事中不斷重複某幾句話,也是要讓孩子更快的建構認知這個世界。
而通過螢幕看到的世界,是怎麼樣的狀況呢?比如,電視裡的羊都長得一樣,大眼睛閃閃阿亮,身上的毛通體雪白。而現實中的羊呢,眼睛是斜視的,嘴也是經常歪著,毛也是發黃的。
螢幕世界出現的概念,都是很單一的,這就是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的世界。
還有比羊更重要的概念,比如什麼是受傷、危險、燙、摔倒,更需要在現實中理解。寶寶要從完整的認知中模仿,然後才能學會。
只從螢幕裡認識某些概念,都遠不如接觸真實世界之後的理解程度。
尤其螢幕的吸引力又強,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只要他們習慣看螢幕,他們成長的黃金時期就浪費了,不但無法形成完整的認知,也對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沒有任何幫助。
要有效果,還是真人陪伴,讀繪本、在旁邊教他們認顏色或數字等等活動......
這不是要培養什麼天才兒童,而是要透過大量的刻意學習,才達到一定程度。可以合理推論,現在有很多孩子出現發育遲緩、2歲了說話還說的不清不楚,很大原因就是成長過程中,少了真人的陪伴。
WHO這篇“《為了健康成長,兒童需要少坐多玩》文章,都是基於對孩子認知和語言發展的研究提出來的。
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:到底能不能給孩子看電子螢幕?
⬛ 教育孩子,家長一定要突破的盲點
比如,你家就你一個人,你要做事情,或者你生病了,沒辦法照顧他,1歲的小孩在旁邊哭鬧,要抱抱,要不要給他看電視?
或是,小孩快2歲了,你在看手機裡的照片,他好奇的走到你旁邊來,發現照片裡面有他,這樣要不要給他看?
還有,孩子3歲了,能不能看電視?
以上狀況的答案都是同一個,可以。
1歲孩子的狀況,即使看了一小時的電視,沒有跟他互動,總比他在那邊鬧一個小時還要好。
2歲孩子的狀況,因為他已經有些理解這個世界了,而且有你在他身邊,可以趁機跟他解釋紀錄的概念
3歲孩子的情況,大腦發育比以前更多了,看電視可以學到不少東西,就可以給他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內容,當然爸爸媽媽在旁邊更好。
現在的資訊過於龐雜,當父母的會有很多擔憂,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好不好。只要能夠放過自己,不要被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影響,多給自己一點空間思考,自然就能擁有不焦慮的教養。
為什麼這篇的分類會放在【個人成長】?因為這不僅僅是告訴當父母的人,也適用於所有沒有孩子的人。
人如果要成長,最重要的是,給自己靈活又彈性的想法,而不是處處給自己限制,”這個不能做,那個做了有問題“,這些想法都會讓自己越活越痛苦。
當你活的越來越痛苦,你的心情就會不好,你的心情不好,又怎麼談得上成長呢?
就像美國前總統約翰·甘迺迪說的,「變化是生命的法則。那些只關注過去或現在的人肯定會錯過未來。」
本文靈感引用自⟪卓克科技參考3⟫
因為各種研究的結論不一樣,還有讀者解讀的角度也不同,所以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給的建議,這個是最可以參考的。
WHO在2019年發表的文章《為了健康成長,兒童需要少坐多玩》(網站文章為簡體中文),給了看螢幕時間的建議:(包括電視、手機、平板、投影,只要是面對螢幕就算)
1.2歲和2歲以下的兒童,不建議看螢幕。
2.2歲以上兒童,久坐不動的螢幕時間不應該超過1小時,越少越好。
我猜,很多家長對於看螢幕的時間太長,是害怕孩子近視,以前我也是這麼想的,但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!
⬛ 造成近視的主因
看電視或手機,不是近視的原因,那些對兒童螢幕時間所做的研究,也幾乎都不是從保護視力的角度去做的。
近視的主要原因,除了遺傳,更多的是生活習慣造成的。簡單說就是,只要你長期在室內活動,尤其是昏暗的光線環境下,這種視覺環境就是有害視力的。
這當然不是說,可以讓孩子一直看著螢幕。真正導致近視的,是每天接觸陽光的時間不夠。需要讓眼睛接觸足夠的光,刺激眼睛,讓眼睛分泌足夠多的視網膜多巴胺,才能防止眼軸過度拉長。
每天要讓孩子在戶外的時間,至少兩個小時,不能再少了,否則就算孩子從來沒看過手機,從來不看電視,一樣會近視。
⬛ 為什麼會有2歲這個限制?
這是根據孩子大腦的認識發展和語言發展的研究得出的結論。
簡單的說,2歲以前絕大部分的孩子,沒有辦法區別螢幕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分別是什麼。這個年紀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,比如什麼是三角形、什麼是痛、什麼是冰和燙等等。
他們需要對每種概念有足夠多次的接觸,才能形成對這個概念的完整認知,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聽故事書的時候,會一直重複聽一樣的,大人都已經不耐煩了,孩子還是會一直聽重複的故事。
同樣道理應用在繪本上,有些繪本也會在故事中不斷重複某幾句話,也是要讓孩子更快的建構認知這個世界。
而通過螢幕看到的世界,是怎麼樣的狀況呢?比如,電視裡的羊都長得一樣,大眼睛閃閃阿亮,身上的毛通體雪白。而現實中的羊呢,眼睛是斜視的,嘴也是經常歪著,毛也是發黃的。
螢幕世界出現的概念,都是很單一的,這就是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的世界。
還有比羊更重要的概念,比如什麼是受傷、危險、燙、摔倒,更需要在現實中理解。寶寶要從完整的認知中模仿,然後才能學會。
只從螢幕裡認識某些概念,都遠不如接觸真實世界之後的理解程度。
尤其螢幕的吸引力又強,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只要他們習慣看螢幕,他們成長的黃金時期就浪費了,不但無法形成完整的認知,也對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沒有任何幫助。
要有效果,還是真人陪伴,讀繪本、在旁邊教他們認顏色或數字等等活動......
這不是要培養什麼天才兒童,而是要透過大量的刻意學習,才達到一定程度。可以合理推論,現在有很多孩子出現發育遲緩、2歲了說話還說的不清不楚,很大原因就是成長過程中,少了真人的陪伴。
WHO這篇“《為了健康成長,兒童需要少坐多玩》文章,都是基於對孩子認知和語言發展的研究提出來的。
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:到底能不能給孩子看電子螢幕?
⬛ 教育孩子,家長一定要突破的盲點
比如,你家就你一個人,你要做事情,或者你生病了,沒辦法照顧他,1歲的小孩在旁邊哭鬧,要抱抱,要不要給他看電視?
或是,小孩快2歲了,你在看手機裡的照片,他好奇的走到你旁邊來,發現照片裡面有他,這樣要不要給他看?
還有,孩子3歲了,能不能看電視?
以上狀況的答案都是同一個,可以。
1歲孩子的狀況,即使看了一小時的電視,沒有跟他互動,總比他在那邊鬧一個小時還要好。
2歲孩子的狀況,因為他已經有些理解這個世界了,而且有你在他身邊,可以趁機跟他解釋紀錄的概念
3歲孩子的情況,大腦發育比以前更多了,看電視可以學到不少東西,就可以給他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內容,當然爸爸媽媽在旁邊更好。
現在的資訊過於龐雜,當父母的會有很多擔憂,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好不好。只要能夠放過自己,不要被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影響,多給自己一點空間思考,自然就能擁有不焦慮的教養。
為什麼這篇的分類會放在【個人成長】?因為這不僅僅是告訴當父母的人,也適用於所有沒有孩子的人。
人如果要成長,最重要的是,給自己靈活又彈性的想法,而不是處處給自己限制,”這個不能做,那個做了有問題“,這些想法都會讓自己越活越痛苦。
當你活的越來越痛苦,你的心情就會不好,你的心情不好,又怎麼談得上成長呢?
就像美國前總統約翰·甘迺迪說的,「變化是生命的法則。那些只關注過去或現在的人肯定會錯過未來。」
本文靈感引用自⟪卓克科技參考3⟫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