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好好面對自己的小聲音嗎?
現在的你是多年習性塑造而成的,因此你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你理想中的人
處理你的小聲音,你就可以做到這件事!
#這聲音怎麼來的 #怎麼處理它呢 #慢慢來說這件事
總是慶幸生了兩個孩子,雖然平時吵吵鬧鬧的,但每當其中有一個傷心難過的時候,另一個人總會默默的關心對方,姐姐會主動去安慰妹妹,而妹妹知道姐姐需要的不是她,就會請求幫忙去安慰姐姐~~好有愛的兩姐妹~~
「當我們碰到難題或狀況時,別坐著,“站起來”會讓你的狀態改變」...... 這真的那麼有效嗎?光是移動身體就會改變自己的感覺或狀態? 有時候不同的人詮釋這樣的想法,講的太過神奇, 以致於這麼有邏輯性的事情也被認為會不會有點怪力亂神
《恐懼OUT:想法改變,人生就會跟著變》的作者蘇珊・傑佛斯,曾經把她這本著作,寄給了很多家出版社,希望得到出版,但她卻收到了這樣的回應:「就算讓戴安娜王妃全裸上街,在街上免費送這本書,也不會有人願意閱讀。」 如果你是那個準備出書的人,看到這樣的回信,你會有什麼感覺?
⟪了凡四訓⟫,可以說是最廣為流傳的勸善書了,這本從明朝就出版,到現在也已經四五百年了,算是一本長銷書。 書中想告訴我們的,可以總結為兩個字:「向善」,也就是「善有善報」。重要的是,這還是真人真事,大概沒有其他書有這麼大的說服力了。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:「既然有了了凡先生的實例證明,做善事就能改命,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,還相信占卜或神靈之說,而不是像了凡先生一樣,行善積德呢?」
如果不希望害羞內向造成孩子的生活上不敢舉步向前,那麼先拿掉這個標籤,多幾次教他如何主動開口,然後耐心等待他跨出那一步、並且欣賞他的改變~~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自信、有所成長,現在開始,練習正向而明確的語言,讓孩子往這個方向發展吧~~~
停止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感受到新的自由。請信任他們,他們會覺得自己值得信任。不再過度保護不代表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,而是要區分出父母的焦慮和真正的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