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別讓知識淹沒了你的行動 ⟪華杉讀書筆記⟫重點解析(一)
2024 Oct 23 覺察與啟發 讀書心得
前幾個月我看到一本書,光看完作者序就令我大為震撼,這世界上的能人異士真是太多,一直想找時間做點分享。
剛好最近朋友也買了這位作者華杉的某一本書,於是跟他說了這本書給我的啟發,心想擇日不如撞日,就從這週開始分享,希望也能給你同樣的收穫。
這系列的文章主要著重在作者序言,這篇序言可以說是他畢生讀書心得與精華,你可以從這系列的文章中學到:
1.不再追逐讀書的量,讓自己的學習呈現質的飛躍
2.幫助自己用學習超越別人,超越自己
3.知道怎麼做好時間管理
◼︎華杉是誰?
華杉,是中國最知名的品牌營銷咨詢公司,“華與華”的共同創辦人,公司在廣告業中,從不投標,也從不比稿。
自己是廣告行銷公司,會幫自己公司每年投幾千萬打廣告。
服務案例包括了許多規模龐大的品牌,舉幾個台灣人最可能知道的公司,比如:海底撈、蜜雪冰城、西貝莜面村、得到等等......
公司業績已經這麼驚人,但更驚人的是,他自己也是個作家,出版的書,至少超過50本以上!
其它的豐功偉業不贅述,重要的是他這本書提到的讀書方法論,接下來的內容,大部分來自⟪華杉讀書筆記⟫。
只要是作者說的話,皆為藍色字體。
◼︎在精不在多
以前我每年大約會讀150~200本書,直到這幾年開始下降,要求自己一年最多讀50本書就好。
從2021年年中開始做讀書會,做了76次後,到今年幾乎也完全停擺。
這兩件事的共同原因,主要是要求自己,去實踐書中的道理,並且反覆的讀經典書籍。
當我看到這本書之後,不只在心中反覆的說“真是深得我心啊”,並且也嘗試著要實踐作者的想法
這本書出版於2023年,是作者華杉過去13年的讀書筆記。他說,過去13年他讀了515本書,平均一年40本。
讀書最多的那年是78本;最少的那年,因為身體不好,只讀了11本。
他很羨慕有人一年可以看兩三百本書,希望自己退休之後,也能讀那麼多。因為他自己最大的嗜好就是看書和打高爾夫球。
華杉說,他通常是兩本書同時讀,一本輕鬆的,通常是歷史;一本比較難啃的,比如是哲學。輕鬆的書,用來休息。
哲學書會精讀,讀兩遍半——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地讀。第一遍先通讀,再讀第二遍,把第一遍沒有弄明白的地方,再前後聯繫琢磨一下;最後半遍,是把前面畫的重點抄錄下來,有時加上自己的感想和評論。
這種難啃的書讀累了,就會讀輕鬆的那本來放鬆休息。
哲學書包括那些呢?舉幾個例: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、康德的《純粹理性批判》、伏爾泰的《風俗論》等等......
知道他出了那麼多書,會有種模糊的印象是“他看書一定很快”,沒想到,平均一年“只”有40本。
更厲害的是,他讀的這些書,都會有意或無意的應用到公司的運作邏輯上。
老實說,這才是真正的看書和用書。
正如那句話說的:「讀書要“以自己為中心,以問題為導向,以改變為終點”」。
對比我自己,從某種角度來說,看過書的數量遠勝於他,成就卻根本是一個在太空,一個在地下10樓。
原因我歸納有兩點:
1.之前太追求量,以至於筆記做太少。
2.讀的書經典太少,大多數的書都不值得花太多時間。
那華杉怎麼能出版超過50本書呢?他的方法,後面文章會陸陸續續提到,提供參考。畢竟,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。
◼︎讀書不是為了徒事講說,而是學以潤身,學到自己身上去
華杉說,人人都贊同讀書學習是好事,但如果忘了讀書的初衷,就是一種“偽學習”,甚至可以說是“玩物喪志”。
他用一個故事來說明,什麼叫“玩物喪志式“的讀書。
宋代大儒謝良佐,向理學大師程顥拜師。
程顥問他最近讀什麼書,謝良佐說:“《史書》。”程顥順手拿出一本書,抽取其中一段,謝良佐誦讀如流,把程顥提到的一大段整個背誦了下來,一字不差。
程顥再抽出一本書,從中翻開一頁,謝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。
之後,他恭敬地站立著,本以為自己的博聞強識,能得到程顥的稱許,不料程顥冷冷地說了四個字:“玩物喪志!”
謝良佐登時面紅耳赤,汗如雨下。
為什麼呢?讀書追求背誦,還要求“倒背如流”,那是為了表演,不是為了真正地去知行合一。
讀書不是為了徒事講說,而是學以潤身,學到自己身上去。
華杉又提到幾個古代先賢,也說過類似的道理。比如王陽明說:“哪個要你背得?是要你曉得。你若背得,未必曉得。你若曉得,不必背得。”
孔子也說過:“道聽而途說,德之棄也。”道聽途說,不是小道消息,而是說,你在路上聽來一句善言,還沒有自己踐行,還在路上,就拿去說給別人聽了,那就是把那句話所代表的品德,丟棄在路上了。
華杉用現在的社群媒體說明,說很多人看到一句話,覺得很好就馬上轉發,但是自己並沒有踐行,這就是玩物喪志。
那要怎麼避免“道聽途說”呢?是子路的做法。子路聽到什麼道理,就要馬上去實踐。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,唯恐又聽到下一條。(“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”⟪論語⟫)
這一句,非常生動,我們好像看見子路在那兒捂著耳朵:“您別說!您別說!我上一條還沒來得及做到呢!”
這讓我想到,到目前為止,我總共辦了76場讀書會。每個人辦讀書會的目的不同,有的人想成為像樊登一樣的說書專家,有的人想提升自己,有的人喜歡聽別人分享,也有的人只是想表現自己。
我很清楚,辦讀書會的目的,不是要做什麼知名的說書人,只是很單純的想輸出自己看到的內容和心得。
卻因為想追求數字的漂亮,不懂得急流勇退,見好就收。導致辦到第三十場左右,就已經精疲力盡,卻還是勉強自己繼續辦下去。
看到書中這段話,我也彷彿像宋代大儒謝良佐一樣,“面紅耳赤,汗如雨下”。
幸好,我已經停下來了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,做某些事做久了,忘記當時的初衷,卻還是勉強自己做下去呢?
華杉說,“學習的本質,就是知行合一。如果你沒有做到,學它幹嗎呢?”
“讀書學習,要字字句句切己體察,放到自己身上琢磨,放到具體事上研習,才能叫學而習之,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,把本事學到手,從而用到具體事情上,進步在自己身上。”
(待續)
剛好最近朋友也買了這位作者華杉的某一本書,於是跟他說了這本書給我的啟發,心想擇日不如撞日,就從這週開始分享,希望也能給你同樣的收穫。
這系列的文章主要著重在作者序言,這篇序言可以說是他畢生讀書心得與精華,你可以從這系列的文章中學到:
1.不再追逐讀書的量,讓自己的學習呈現質的飛躍
2.幫助自己用學習超越別人,超越自己
3.知道怎麼做好時間管理
◼︎華杉是誰?
華杉,是中國最知名的品牌營銷咨詢公司,“華與華”的共同創辦人,公司在廣告業中,從不投標,也從不比稿。
自己是廣告行銷公司,會幫自己公司每年投幾千萬打廣告。
服務案例包括了許多規模龐大的品牌,舉幾個台灣人最可能知道的公司,比如:海底撈、蜜雪冰城、西貝莜面村、得到等等......
公司業績已經這麼驚人,但更驚人的是,他自己也是個作家,出版的書,至少超過50本以上!
其它的豐功偉業不贅述,重要的是他這本書提到的讀書方法論,接下來的內容,大部分來自⟪華杉讀書筆記⟫。
只要是作者說的話,皆為藍色字體。
◼︎在精不在多
以前我每年大約會讀150~200本書,直到這幾年開始下降,要求自己一年最多讀50本書就好。
從2021年年中開始做讀書會,做了76次後,到今年幾乎也完全停擺。
這兩件事的共同原因,主要是要求自己,去實踐書中的道理,並且反覆的讀經典書籍。
當我看到這本書之後,不只在心中反覆的說“真是深得我心啊”,並且也嘗試著要實踐作者的想法
這本書出版於2023年,是作者華杉過去13年的讀書筆記。他說,過去13年他讀了515本書,平均一年40本。
讀書最多的那年是78本;最少的那年,因為身體不好,只讀了11本。
他很羨慕有人一年可以看兩三百本書,希望自己退休之後,也能讀那麼多。因為他自己最大的嗜好就是看書和打高爾夫球。
華杉說,他通常是兩本書同時讀,一本輕鬆的,通常是歷史;一本比較難啃的,比如是哲學。輕鬆的書,用來休息。
哲學書會精讀,讀兩遍半——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地讀。第一遍先通讀,再讀第二遍,把第一遍沒有弄明白的地方,再前後聯繫琢磨一下;最後半遍,是把前面畫的重點抄錄下來,有時加上自己的感想和評論。
這種難啃的書讀累了,就會讀輕鬆的那本來放鬆休息。
哲學書包括那些呢?舉幾個例: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、康德的《純粹理性批判》、伏爾泰的《風俗論》等等......
知道他出了那麼多書,會有種模糊的印象是“他看書一定很快”,沒想到,平均一年“只”有40本。
更厲害的是,他讀的這些書,都會有意或無意的應用到公司的運作邏輯上。
老實說,這才是真正的看書和用書。
正如那句話說的:「讀書要“以自己為中心,以問題為導向,以改變為終點”」。
對比我自己,從某種角度來說,看過書的數量遠勝於他,成就卻根本是一個在太空,一個在地下10樓。
原因我歸納有兩點:
1.之前太追求量,以至於筆記做太少。
2.讀的書經典太少,大多數的書都不值得花太多時間。
那華杉怎麼能出版超過50本書呢?他的方法,後面文章會陸陸續續提到,提供參考。畢竟,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。
◼︎讀書不是為了徒事講說,而是學以潤身,學到自己身上去
華杉說,人人都贊同讀書學習是好事,但如果忘了讀書的初衷,就是一種“偽學習”,甚至可以說是“玩物喪志”。
他用一個故事來說明,什麼叫“玩物喪志式“的讀書。
宋代大儒謝良佐,向理學大師程顥拜師。
程顥問他最近讀什麼書,謝良佐說:“《史書》。”程顥順手拿出一本書,抽取其中一段,謝良佐誦讀如流,把程顥提到的一大段整個背誦了下來,一字不差。
程顥再抽出一本書,從中翻開一頁,謝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。
之後,他恭敬地站立著,本以為自己的博聞強識,能得到程顥的稱許,不料程顥冷冷地說了四個字:“玩物喪志!”
謝良佐登時面紅耳赤,汗如雨下。
為什麼呢?讀書追求背誦,還要求“倒背如流”,那是為了表演,不是為了真正地去知行合一。
讀書不是為了徒事講說,而是學以潤身,學到自己身上去。
華杉又提到幾個古代先賢,也說過類似的道理。比如王陽明說:“哪個要你背得?是要你曉得。你若背得,未必曉得。你若曉得,不必背得。”
孔子也說過:“道聽而途說,德之棄也。”道聽途說,不是小道消息,而是說,你在路上聽來一句善言,還沒有自己踐行,還在路上,就拿去說給別人聽了,那就是把那句話所代表的品德,丟棄在路上了。
華杉用現在的社群媒體說明,說很多人看到一句話,覺得很好就馬上轉發,但是自己並沒有踐行,這就是玩物喪志。
那要怎麼避免“道聽途說”呢?是子路的做法。子路聽到什麼道理,就要馬上去實踐。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,唯恐又聽到下一條。(“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”⟪論語⟫)
這一句,非常生動,我們好像看見子路在那兒捂著耳朵:“您別說!您別說!我上一條還沒來得及做到呢!”
這讓我想到,到目前為止,我總共辦了76場讀書會。每個人辦讀書會的目的不同,有的人想成為像樊登一樣的說書專家,有的人想提升自己,有的人喜歡聽別人分享,也有的人只是想表現自己。
我很清楚,辦讀書會的目的,不是要做什麼知名的說書人,只是很單純的想輸出自己看到的內容和心得。
卻因為想追求數字的漂亮,不懂得急流勇退,見好就收。導致辦到第三十場左右,就已經精疲力盡,卻還是勉強自己繼續辦下去。
看到書中這段話,我也彷彿像宋代大儒謝良佐一樣,“面紅耳赤,汗如雨下”。
幸好,我已經停下來了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,做某些事做久了,忘記當時的初衷,卻還是勉強自己做下去呢?
華杉說,“學習的本質,就是知行合一。如果你沒有做到,學它幹嗎呢?”
“讀書學習,要字字句句切己體察,放到自己身上琢磨,放到具體事上研習,才能叫學而習之,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,把本事學到手,從而用到具體事情上,進步在自己身上。”
(待續)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