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09 做壞事有機會被“神”拯救嗎?還能上”天堂“嗎?
2024 Jun 02 ⟪極簡佛學⟫
先說心得:所有學問,都是經過時間的推進,不斷完善理論,同時也會有出現互相矛盾的狀態,也再次印證了⟪大亨小傳⟫作者費茲傑羅的名言:「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,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」
做壞事有機會被“神”拯救嗎?還能上”天堂“嗎?用佛學的角度來說,有機會成佛、脫離苦海嗎?為了保持閱讀的流暢度,我會用三講的篇幅讓大家了解這個概念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佛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,延伸出各種不同思想,比如之前談到的《金剛經》,全名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心經》的全名是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都在強調般若。
“般若”是梵文的音譯,意譯大約就是“智慧”,但不是普通的智慧,而是能夠看透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,是想像的共同體,不由自主,沒有自性,不能恆存,簡言之就是“空”的智慧。
而這講要談到的,是一本談“有”的智慧的佛經《大般涅槃經》,這本佛經成為深刻影響歷史的經典,雖然在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,但書裡的一些觀點,已經變成其他熟悉經典的基礎,成為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常識。
◼︎《大般涅槃經》:萬物皆有“佛性”
《金剛經》講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《心經》講「五蘊皆空……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這些都屬於般若智慧下的見解。
相對於「有為法」,佛性屬於「無為法」,當然就不能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而「夢幻泡影露電」的反面就是「常樂我淨」。
業力的產生,是伴隨著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淨的。你以前無論多壞,做過各種壞事,一旦這些東西不在了,就變成「常樂我淨」,業力沒有任何可以攀附的,你也從此都不受惡報。這就叫「立地成佛」,也可以叫「頓悟成佛」。
「頓悟」的概念,我們會直覺性的認為,這是誕生於禪宗。然而如果你單獨去讀禪宗的《六祖壇經》,怎麼看也讀不出「頓悟」的理論邏輯何在,讀不懂為什麼業力突然能斷。
因為,「頓悟」的道理必須要到《大般涅槃經》裡去找。
◼︎涅槃系第一經典《大般涅槃經》
佛經有般若系、涅槃系等等,從此延伸出講各類佛經的高僧,會被尊為某某師。比如:
般若師:講般若系經典的高僧
涅槃師:講涅槃系經典的高僧
從佛學分類體系來看,《金剛經》屬於般若系,而《大般涅槃經》既可以歸入般若系,也可以歸入涅槃系。
原因在於,《大般涅槃經》是以“涅槃”為主題的經典,可以歸入以涅槃為主題的涅槃系。不過,“大”表示大乘佛教,“般”表示般若,所以這部經典也可以歸入般若系,和《金剛經》《心經》屬於同一個分類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在涅槃系裡,它地位崇高,屬於第一經典,成書時間大約在佛陀涅槃的七八百年之後。
◼︎「涅槃聖」竺道生
當時《大般涅槃經》剛有法顯等人翻譯的中譯本,那時書名譯成《大般泥洹(音:原)經》,“泥洹”是“涅槃”的另一種音譯。雖然法顯本並不是全譯本,僅僅譯出了全書開頭的一小部分,可就這一小部分內容,對當時的中國佛教界已經造成了不小的衝擊。
因為當時的人認為佛教在談的是“空”,而《大般涅槃經》卻在談”有“,它和《金剛經》的不同,很明顯是兩種不同的說法。
雖然它們有這樣的不同,但後來《大般涅槃經》裡的「佛性論」、「頓悟成佛論」和《金剛經》裡的「無相論」一起變成了禪宗《六祖壇經》的理論基石。
經中的「佛性論」是誰最先點出來的呢?是竺道生大師。
竺道生生活在東晉時期,資質特佳,當時年僅十五歲就能登壇說法,後來他遊學長安,拜天下第一名僧鳩摩羅什為師,成為其門下最傑出的四大弟子之一。
當時鳩摩羅什翻譯佛經,偏重般若經典,《金剛經》的第一個譯本就是他翻譯的,因此鳩摩羅什可以被歸為般若系。而竺道生雖然是鳩摩羅什的高徒,但後來以講涅槃經典成名,而他不僅僅是涅槃師,後期被尊為「涅槃聖」。
雖然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法顯譯本對佛教界有衝擊,但真正讓它成為經典的原因,正是因為竺道生,因為法顯譯本對「一闡提」很不友好。
「一闡提」:梵語的音譯。完全沒有善根的人,也就是完全沒有佛性的人。有些佛經從意思上翻譯成“樂欲”,也就是樂於五欲的人。所謂五欲,分別是色欲、聲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觸欲。
◼︎樂於五欲的人
樂於色欲:貪戀美景,愛旅遊,愛逛美術館
樂於聲欲:喜歡音樂,添置HiFi音響
樂於香欲:愛噴香水,在家裡、車裡都用精油
樂於味欲:愛美食
樂於觸欲:穿衣服講究材質,貼身純棉,沙發要用牛皮製
《大智度論》講過:「哀哉眾生,常為五欲所惱,而猶求之不已。」追求五欲的人注定出不了輪回,會受無窮無盡的痛苦。
樂於五欲的人就是「一闡提」,這種人連一點善根都沒有,永遠跳不出六道輪回。現在世界上應該99%的人應該都是吧......
可是竺道生從經中的字裡行間發現疑點,認為經文裡更有基礎性的綱領應該是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即使是所謂毫無善根的「一闡提」,他們既然在眾生之列,當然也有佛性,有佛性就有解脫成佛的潛力。
當時的涅槃師不能接受他的說法。於是大家合力打擊他與他的論點異端邪說,將竺道生趕出僧團,逼他遠走他鄉。
竺道生沒有走得太遠,只是從南京到了蘇州,以現在而言,大約是2個半小時的車程。傳說他在蘇州虎丘向石頭傳道,當說到「一闡提」可以成佛的時候,石頭紛紛點頭稱是,給我們留下了“頑石點頭”這個掌故。
竺道生很幸運的,不久之後,《大般涅槃經》全譯本流傳過來,明確講到眾生都有佛性,「一闡提」也能成佛。大家欽佩竺道生的理論洞見,異端就這樣變成了先知。「涅槃聖」的稱號來之不易。
做壞事有機會被“神”拯救嗎?還能上”天堂“嗎?用佛學的角度來說,有機會成佛、脫離苦海嗎?為了保持閱讀的流暢度,我會用三講的篇幅讓大家了解這個概念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佛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,延伸出各種不同思想,比如之前談到的《金剛經》,全名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心經》的全名是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都在強調般若。
“般若”是梵文的音譯,意譯大約就是“智慧”,但不是普通的智慧,而是能夠看透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,是想像的共同體,不由自主,沒有自性,不能恆存,簡言之就是“空”的智慧。
而這講要談到的,是一本談“有”的智慧的佛經《大般涅槃經》,這本佛經成為深刻影響歷史的經典,雖然在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,但書裡的一些觀點,已經變成其他熟悉經典的基礎,成為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常識。
◼︎《大般涅槃經》:萬物皆有“佛性”
《金剛經》講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《心經》講「五蘊皆空……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這些都屬於般若智慧下的見解。
相對於「有為法」,佛性屬於「無為法」,當然就不能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而「夢幻泡影露電」的反面就是「常樂我淨」。
業力的產生,是伴隨著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淨的。你以前無論多壞,做過各種壞事,一旦這些東西不在了,就變成「常樂我淨」,業力沒有任何可以攀附的,你也從此都不受惡報。這就叫「立地成佛」,也可以叫「頓悟成佛」。
「頓悟」的概念,我們會直覺性的認為,這是誕生於禪宗。然而如果你單獨去讀禪宗的《六祖壇經》,怎麼看也讀不出「頓悟」的理論邏輯何在,讀不懂為什麼業力突然能斷。
因為,「頓悟」的道理必須要到《大般涅槃經》裡去找。
◼︎涅槃系第一經典《大般涅槃經》
佛經有般若系、涅槃系等等,從此延伸出講各類佛經的高僧,會被尊為某某師。比如:
般若師:講般若系經典的高僧
涅槃師:講涅槃系經典的高僧
從佛學分類體系來看,《金剛經》屬於般若系,而《大般涅槃經》既可以歸入般若系,也可以歸入涅槃系。
原因在於,《大般涅槃經》是以“涅槃”為主題的經典,可以歸入以涅槃為主題的涅槃系。不過,“大”表示大乘佛教,“般”表示般若,所以這部經典也可以歸入般若系,和《金剛經》《心經》屬於同一個分類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在涅槃系裡,它地位崇高,屬於第一經典,成書時間大約在佛陀涅槃的七八百年之後。
◼︎「涅槃聖」竺道生
當時《大般涅槃經》剛有法顯等人翻譯的中譯本,那時書名譯成《大般泥洹(音:原)經》,“泥洹”是“涅槃”的另一種音譯。雖然法顯本並不是全譯本,僅僅譯出了全書開頭的一小部分,可就這一小部分內容,對當時的中國佛教界已經造成了不小的衝擊。
因為當時的人認為佛教在談的是“空”,而《大般涅槃經》卻在談”有“,它和《金剛經》的不同,很明顯是兩種不同的說法。
雖然它們有這樣的不同,但後來《大般涅槃經》裡的「佛性論」、「頓悟成佛論」和《金剛經》裡的「無相論」一起變成了禪宗《六祖壇經》的理論基石。
經中的「佛性論」是誰最先點出來的呢?是竺道生大師。
竺道生生活在東晉時期,資質特佳,當時年僅十五歲就能登壇說法,後來他遊學長安,拜天下第一名僧鳩摩羅什為師,成為其門下最傑出的四大弟子之一。
當時鳩摩羅什翻譯佛經,偏重般若經典,《金剛經》的第一個譯本就是他翻譯的,因此鳩摩羅什可以被歸為般若系。而竺道生雖然是鳩摩羅什的高徒,但後來以講涅槃經典成名,而他不僅僅是涅槃師,後期被尊為「涅槃聖」。
雖然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法顯譯本對佛教界有衝擊,但真正讓它成為經典的原因,正是因為竺道生,因為法顯譯本對「一闡提」很不友好。
「一闡提」:梵語的音譯。完全沒有善根的人,也就是完全沒有佛性的人。有些佛經從意思上翻譯成“樂欲”,也就是樂於五欲的人。所謂五欲,分別是色欲、聲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觸欲。
◼︎樂於五欲的人
樂於色欲:貪戀美景,愛旅遊,愛逛美術館
樂於聲欲:喜歡音樂,添置HiFi音響
樂於香欲:愛噴香水,在家裡、車裡都用精油
樂於味欲:愛美食
樂於觸欲:穿衣服講究材質,貼身純棉,沙發要用牛皮製
《大智度論》講過:「哀哉眾生,常為五欲所惱,而猶求之不已。」追求五欲的人注定出不了輪回,會受無窮無盡的痛苦。
樂於五欲的人就是「一闡提」,這種人連一點善根都沒有,永遠跳不出六道輪回。現在世界上應該99%的人應該都是吧......
可是竺道生從經中的字裡行間發現疑點,認為經文裡更有基礎性的綱領應該是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即使是所謂毫無善根的「一闡提」,他們既然在眾生之列,當然也有佛性,有佛性就有解脫成佛的潛力。
當時的涅槃師不能接受他的說法。於是大家合力打擊他與他的論點異端邪說,將竺道生趕出僧團,逼他遠走他鄉。
竺道生沒有走得太遠,只是從南京到了蘇州,以現在而言,大約是2個半小時的車程。傳說他在蘇州虎丘向石頭傳道,當說到「一闡提」可以成佛的時候,石頭紛紛點頭稱是,給我們留下了“頑石點頭”這個掌故。
竺道生很幸運的,不久之後,《大般涅槃經》全譯本流傳過來,明確講到眾生都有佛性,「一闡提」也能成佛。大家欽佩竺道生的理論洞見,異端就這樣變成了先知。「涅槃聖」的稱號來之不易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