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 彩蛋2 真理不是越辯越明 而是越辯越亂 佛教超極簡史(上)
2024 Aug 28 ⟪極簡佛學⟫
◼︎佛陀的開悟
佛陀,出生約在2600年前,那個時代被後來的人稱為“軸心時代”,這個時間段非常奇妙,包括孔子、老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們,也都生活在這個時間段裡。
當時的印度小國林立,有一個國家由“釋迦族”建立,領土包括今天的印度和尼泊爾。佛陀俗名「喬達摩·悉達多」,至少是王子,或者是執政貴族家的公子。
喬達摩生來就是人生勝利組,家庭美滿、生活富足,不過就跟每個人一樣,心中永遠不滿足,他覺得生活所帶來的一切都是痛苦。
於是他拋家捨業、拋妻棄子,到當時印度的各大教派裡認真學習和修行,渴望找到真理。
可是他找不到自己滿意的真理,於是他靜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,終於在飢寒交迫、奄奄一息的時候,靈光乍現,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。
從此他開始到處傳播自己的新發現,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生活之痛。人們稱他為佛陀,意思是「覺悟的人」,也稱他為「釋迦牟尼」,意思是“釋迦族的聖人”。
越來越多的人追隨在他的身邊,佛教就是這樣誕生的。
◼︎佛陀悟出的真理
基本邏輯是這樣的:首先,生活所帶來的一切都是痛苦,要想擺脫痛苦,就必須捨棄生命。
但是,當時印度人認為,生命的本質就是六道輪迴,今生的死亡就是來生的開始,生命是捨棄不掉的。
所以,佛陀就從源頭開始想:“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?”他的結論是,“業力”是輪迴的原動力,只要沒有業力產生,自然也就沒有輪迴。
要讓業力終結,就相當於讓因果律不再發生作用,當因果律的作用在一個人的身上徹底消失的時候,就意味著這個人解脫了、涅槃了,不再承受生活之苦了。
學佛的目的,就是追求這樣一種解脫或涅槃的狀態,從此跳出輪迴,離苦得樂。
至於,一個人在涅槃之後的狀態是什麼,佛陀沒有論述。在可理解的範圍內,那是一種奇妙的狀態,無法描述,是一種處於六道輪迴之外、只有幸福喜樂、沒有絲毫痛苦的生存狀態。
◼︎佛陀涅槃
隨著信徒的增加,教團組織開始成型,佛陀還派遣弟子們到各地傳法佈道,佛教就這樣迅速成長起來了。
佛陀帶領弟子們周遊在印度各地,隨處說法。拘尸那羅是他一生足跡最後的終點,享年大約八十歲。
佛陀躺在兩棵娑羅樹的中間,向右邊側臥,左腳疊放在右腳上,向弟子們講說最後的教導。今天你看到的各種臥佛的雕像,有不少都是在表現這個場景的。
從佛教的角度來說,佛陀從這一天進入無餘涅槃,徹底脫離了輪迴苦海。佛陀的遺體按照印度的習俗,也根據佛陀的遺囑,得到火葬,火化之後的骨灰也就是被後人越傳越神的舍利。
◼︎三次結集,讓佛學經典初具規模
在佛陀涅槃的當年,僧團推選出五百名品學兼優的學霸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五百羅漢,共同整理佛陀的遺教和僧團的戒律,確保佛法的純潔性。
五百羅漢在王捨城集會,由大迦葉主持,阿難背誦佛陀的教導,優波離背誦戒律,由大家共同審定。
這次集會,主流的說法史稱“第一結集”、“五百結集”或“王捨城結集”。
大約在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後,有十條戒律在僧團組織裡引起了很大的爭議。爭議當中的焦點問題,比如:
能不能儲藏食鹽以供日後食用?
正午稍稍過了一點時間之後,能不能吃飯?
沒有攪動過的牛奶,和沒有發酵的棕櫚酒能不能喝?
僧人能不能接受金銀財物的施捨……
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,對傳統的禁忌一定會產生爭議,即使後世看來這些問題很可笑。
爭議應該怎麼解決呢?
按照第一結集的傳統,耶捨長老在毗捨離城發起了一場七百名高僧的大結集,史稱“第二結集”或“七百結集”,又因為與會者大多是佛教長老,所以又稱”上座部結集“。
雖然這次結集,宣佈了舊有的戒律不能動搖,但與時俱進的一派不服氣,另行召集了一萬人規模的大結集,史稱“大眾部結集”。
◼︎佛教的分裂
很難確定這兩次結集到底相隔了多久,比較可以確定的是,不久之後出現了著名的“大天五事”,僧團的內部分歧終於無法調和,大眾部正式獨立,這就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。
“大天五事”,是一個名叫大天的僧人提出的五個新論點,比如:
羅漢也會發生夢遺、羅漢並非無所不知、一個人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得道成佛......
羅漢是否夢遺的問題,是“大天五事”當中最深刻也最無法調和的問題,從它可以引發出來一些更加耐人尋味的問題:佛陀本人也有夢遺和吃喝拉撒嗎?
上座部雖然無法接受羅漢會有夢遺的可能,但他們並沒有把佛陀神化。
而大眾部認為,羅漢既然還有夢遺現象存在,就說明羅漢成果還不圓滿。那麼,佛陀的修為應該遠在羅漢之上,他也許不是人,而是超人,是與生俱來的佛。
大眾部就這樣開始不斷把佛陀神化,讓佛陀生來就只有吃喝而沒有拉撒,有功能完善的性器官卻完全沒有性慾。有些佛經裡會看到對佛陀的生理特徵,尤其是性器官和性能力的描述。
這些記載的隱藏著佛教第一次大分裂的核心樞紐。大眾部發展到大乘佛教之路,就是從這裡開始的。
佛陀,出生約在2600年前,那個時代被後來的人稱為“軸心時代”,這個時間段非常奇妙,包括孔子、老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們,也都生活在這個時間段裡。
當時的印度小國林立,有一個國家由“釋迦族”建立,領土包括今天的印度和尼泊爾。佛陀俗名「喬達摩·悉達多」,至少是王子,或者是執政貴族家的公子。
喬達摩生來就是人生勝利組,家庭美滿、生活富足,不過就跟每個人一樣,心中永遠不滿足,他覺得生活所帶來的一切都是痛苦。
於是他拋家捨業、拋妻棄子,到當時印度的各大教派裡認真學習和修行,渴望找到真理。
可是他找不到自己滿意的真理,於是他靜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,終於在飢寒交迫、奄奄一息的時候,靈光乍現,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。
從此他開始到處傳播自己的新發現,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生活之痛。人們稱他為佛陀,意思是「覺悟的人」,也稱他為「釋迦牟尼」,意思是“釋迦族的聖人”。
越來越多的人追隨在他的身邊,佛教就是這樣誕生的。
◼︎佛陀悟出的真理
基本邏輯是這樣的:首先,生活所帶來的一切都是痛苦,要想擺脫痛苦,就必須捨棄生命。
但是,當時印度人認為,生命的本質就是六道輪迴,今生的死亡就是來生的開始,生命是捨棄不掉的。
所以,佛陀就從源頭開始想:“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?”他的結論是,“業力”是輪迴的原動力,只要沒有業力產生,自然也就沒有輪迴。
要讓業力終結,就相當於讓因果律不再發生作用,當因果律的作用在一個人的身上徹底消失的時候,就意味著這個人解脫了、涅槃了,不再承受生活之苦了。
學佛的目的,就是追求這樣一種解脫或涅槃的狀態,從此跳出輪迴,離苦得樂。
至於,一個人在涅槃之後的狀態是什麼,佛陀沒有論述。在可理解的範圍內,那是一種奇妙的狀態,無法描述,是一種處於六道輪迴之外、只有幸福喜樂、沒有絲毫痛苦的生存狀態。
◼︎佛陀涅槃
隨著信徒的增加,教團組織開始成型,佛陀還派遣弟子們到各地傳法佈道,佛教就這樣迅速成長起來了。
佛陀帶領弟子們周遊在印度各地,隨處說法。拘尸那羅是他一生足跡最後的終點,享年大約八十歲。
佛陀躺在兩棵娑羅樹的中間,向右邊側臥,左腳疊放在右腳上,向弟子們講說最後的教導。今天你看到的各種臥佛的雕像,有不少都是在表現這個場景的。
從佛教的角度來說,佛陀從這一天進入無餘涅槃,徹底脫離了輪迴苦海。佛陀的遺體按照印度的習俗,也根據佛陀的遺囑,得到火葬,火化之後的骨灰也就是被後人越傳越神的舍利。
◼︎三次結集,讓佛學經典初具規模
在佛陀涅槃的當年,僧團推選出五百名品學兼優的學霸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五百羅漢,共同整理佛陀的遺教和僧團的戒律,確保佛法的純潔性。
五百羅漢在王捨城集會,由大迦葉主持,阿難背誦佛陀的教導,優波離背誦戒律,由大家共同審定。
這次集會,主流的說法史稱“第一結集”、“五百結集”或“王捨城結集”。
大約在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後,有十條戒律在僧團組織裡引起了很大的爭議。爭議當中的焦點問題,比如:
能不能儲藏食鹽以供日後食用?
正午稍稍過了一點時間之後,能不能吃飯?
沒有攪動過的牛奶,和沒有發酵的棕櫚酒能不能喝?
僧人能不能接受金銀財物的施捨……
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,對傳統的禁忌一定會產生爭議,即使後世看來這些問題很可笑。
爭議應該怎麼解決呢?
按照第一結集的傳統,耶捨長老在毗捨離城發起了一場七百名高僧的大結集,史稱“第二結集”或“七百結集”,又因為與會者大多是佛教長老,所以又稱”上座部結集“。
雖然這次結集,宣佈了舊有的戒律不能動搖,但與時俱進的一派不服氣,另行召集了一萬人規模的大結集,史稱“大眾部結集”。
◼︎佛教的分裂
很難確定這兩次結集到底相隔了多久,比較可以確定的是,不久之後出現了著名的“大天五事”,僧團的內部分歧終於無法調和,大眾部正式獨立,這就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。
“大天五事”,是一個名叫大天的僧人提出的五個新論點,比如:
羅漢也會發生夢遺、羅漢並非無所不知、一個人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得道成佛......
羅漢是否夢遺的問題,是“大天五事”當中最深刻也最無法調和的問題,從它可以引發出來一些更加耐人尋味的問題:佛陀本人也有夢遺和吃喝拉撒嗎?
上座部雖然無法接受羅漢會有夢遺的可能,但他們並沒有把佛陀神化。
而大眾部認為,羅漢既然還有夢遺現象存在,就說明羅漢成果還不圓滿。那麼,佛陀的修為應該遠在羅漢之上,他也許不是人,而是超人,是與生俱來的佛。
大眾部就這樣開始不斷把佛陀神化,讓佛陀生來就只有吃喝而沒有拉撒,有功能完善的性器官卻完全沒有性慾。有些佛經裡會看到對佛陀的生理特徵,尤其是性器官和性能力的描述。
這些記載的隱藏著佛教第一次大分裂的核心樞紐。大眾部發展到大乘佛教之路,就是從這裡開始的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