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教練 智傑
⟪極簡佛學⟫16 祈禱有用嗎?
2024 Jul 23 ⟪極簡佛學⟫
◼︎現代科學能解答祈禱有沒有用嗎?
我們為什麼會祈禱?因為我們希望那個至高無上的力量,可以對我們有求必應。
比如,耶穌有一段名言: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是祈求的就得著,尋找的就尋見,叩門的就給他開門。你們中間哪一個人,兒子向他要餅,反給他石頭;要魚,反給他蛇呢?你們雖然邪惡,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難道不更把好東西賜給求他的人嗎?」
可是佛、菩薩和上帝、耶穌不一樣,菩薩在修行「四無量」的時候,會進入一個「極愛一子」的境界,把芸芸眾生都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來看。無論你愛他還是恨他,無論你自焚來供養他還是拿刀去砍他,他都一樣愛你。
但愛你是一回事,能不能幫到你是另一回事。
人多半都是務實的,生死輪回能不能解脫,誰能求證?但眼前的危難能不能化解,這可是火燒眉毛的大事。如果念佛馬上就能拯救自己,正常人一定馬上就入教。
所以,佛和菩薩能保佑我們嗎?這是佛學上一個有大爭議的問題。
祈禱有多靈驗?可能有很多人都能舉出神奇的例子,但個案並不能說明普遍性,如果有數據佐證,也許就比較可信了。
◼︎統計學能解惑嗎?
達爾文的表弟,法蘭西斯·高爾頓(Francis Galton)在1872年發表了《對祈禱效果的統計調查》,運用了統計學的一個概念:“回歸均值”。
當我們把大樣本數據繪制為圖表,就會呈現一條正態曲線。曲線的樣子就像一口鐘,所以也叫鐘形曲線。
想像一下打靶,每次射擊都會瞄準紅心,一千次射擊之後,彈孔會以趨近於對稱的分布形態聚攏在紅心周圍。無論是神槍手還是普通人,結果都會一樣。正態曲線原本就是對誤差率的描述。
所以,“回歸均值”告訴我們,你以為通過某些特定的努力才改善了狀況,其實這種因果關聯並不存在,只是“回歸均值”的規律在起作用罷了。
高爾頓特地挑選了一個最容易測量的內容,他特意查閱了嬰兒在出生時的死亡數據,發現嬰兒死亡率和父母的虔誠與否毫無相關性,而嬰兒本人當然還沒機會作惡。
因此,從高爾頓的研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:祈禱的結果無非是回歸均值,有的靈,有的不靈。
◼︎可是我真的祈禱之後就有用啊?!
如果你有這樣的懷疑,那是正常的,”因為我有祈禱,所以有用;如果沒用,肯定是因為我哪裡做錯了”,你大概會這樣想吧?
信徒很容易反求諸己,歸咎於自己不夠虔誠,或者哪裡不小心冒犯了神佛。
其實無論念佛也好,向上帝祈禱也好,難免會有無效的時候,甚至無效的時候會比有效的時候更多,為什麼信徒還是會相信呢?
人們為了避免或減弱認知失調,總會給自己的心理、行為或態度找一個解釋。如果找不到解釋,心裡永遠都不會踏實。
對於祈禱的失效,從個人層面上看,如果你沒能挺過災難,當然就不會有機會來反思這個問題。
如果你活下來,而同伴都死掉了,這會大大增強你的信心,並且把同伴的遇難理解為他們不夠虔誠。這種心態會出現在很多的災難幸存者身上,所以被稱為“幸存者偏差”。
◼︎有效比有道理重要
如果占卜和算卦真的靈驗,仗一定打不起來,我們可以用四宮格來討論。
那如果還沒打仗,把敵對國的使者抓起來要殺他,而對方占卜此行是吉兆,那又怎麼解釋呢?畢竟結果還沒發生。
古時候還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。有一次春秋時代,吳國和楚國打仗,吳王派了弟弟蹶由當使者,沒想到楚王不講規矩,要殺他。
殺人之前,楚王派人去問蹶由:“你來之前占卜了沒?”
蹶由說:“當然占卜了,得到的是吉兆。”
(吉兆還被抓起來?這怎麼解釋?)
蹶由說:“我們占卜的是國家的命運,不是我一個人的生死。你們殺了我,我國的軍隊當然會提高警惕,做足防備,這當然對國家有利。“
”再說,吉凶不是常理可以揣度的,你們楚國當年和晉國打城濮之戰,戰前占卜得到吉兆,結果敗得那麼慘。“
”占卜真的不靈嗎?並不是,這個吉兆應驗在後來的邲之戰了。那麼,我出發之前卜到的吉兆,難道不會在以後應驗嗎?”
這番話讓蹶由保住了性命。
換句話說,神佛這次沒幫你,未必真是不愛你。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愛你,只是你一時還理解不了。
這引出一個問題,“我就是凡人,就是不能理解,我不想要結果發生的時候,才檢討自己儀式有做錯,或者不夠虔誠,難道這樣子就肯定沒效嗎?”
<下週待續>
我們為什麼會祈禱?因為我們希望那個至高無上的力量,可以對我們有求必應。
比如,耶穌有一段名言: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是祈求的就得著,尋找的就尋見,叩門的就給他開門。你們中間哪一個人,兒子向他要餅,反給他石頭;要魚,反給他蛇呢?你們雖然邪惡,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難道不更把好東西賜給求他的人嗎?」
可是佛、菩薩和上帝、耶穌不一樣,菩薩在修行「四無量」的時候,會進入一個「極愛一子」的境界,把芸芸眾生都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來看。無論你愛他還是恨他,無論你自焚來供養他還是拿刀去砍他,他都一樣愛你。
但愛你是一回事,能不能幫到你是另一回事。
人多半都是務實的,生死輪回能不能解脫,誰能求證?但眼前的危難能不能化解,這可是火燒眉毛的大事。如果念佛馬上就能拯救自己,正常人一定馬上就入教。
所以,佛和菩薩能保佑我們嗎?這是佛學上一個有大爭議的問題。
祈禱有多靈驗?可能有很多人都能舉出神奇的例子,但個案並不能說明普遍性,如果有數據佐證,也許就比較可信了。
◼︎統計學能解惑嗎?
達爾文的表弟,法蘭西斯·高爾頓(Francis Galton)在1872年發表了《對祈禱效果的統計調查》,運用了統計學的一個概念:“回歸均值”。
當我們把大樣本數據繪制為圖表,就會呈現一條正態曲線。曲線的樣子就像一口鐘,所以也叫鐘形曲線。
想像一下打靶,每次射擊都會瞄準紅心,一千次射擊之後,彈孔會以趨近於對稱的分布形態聚攏在紅心周圍。無論是神槍手還是普通人,結果都會一樣。正態曲線原本就是對誤差率的描述。
所以,“回歸均值”告訴我們,你以為通過某些特定的努力才改善了狀況,其實這種因果關聯並不存在,只是“回歸均值”的規律在起作用罷了。
高爾頓特地挑選了一個最容易測量的內容,他特意查閱了嬰兒在出生時的死亡數據,發現嬰兒死亡率和父母的虔誠與否毫無相關性,而嬰兒本人當然還沒機會作惡。
因此,從高爾頓的研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:祈禱的結果無非是回歸均值,有的靈,有的不靈。
◼︎可是我真的祈禱之後就有用啊?!
如果你有這樣的懷疑,那是正常的,”因為我有祈禱,所以有用;如果沒用,肯定是因為我哪裡做錯了”,你大概會這樣想吧?
信徒很容易反求諸己,歸咎於自己不夠虔誠,或者哪裡不小心冒犯了神佛。
其實無論念佛也好,向上帝祈禱也好,難免會有無效的時候,甚至無效的時候會比有效的時候更多,為什麼信徒還是會相信呢?
人們為了避免或減弱認知失調,總會給自己的心理、行為或態度找一個解釋。如果找不到解釋,心裡永遠都不會踏實。
對於祈禱的失效,從個人層面上看,如果你沒能挺過災難,當然就不會有機會來反思這個問題。
如果你活下來,而同伴都死掉了,這會大大增強你的信心,並且把同伴的遇難理解為他們不夠虔誠。這種心態會出現在很多的災難幸存者身上,所以被稱為“幸存者偏差”。
◼︎有效比有道理重要
如果占卜和算卦真的靈驗,仗一定打不起來,我們可以用四宮格來討論。
那如果還沒打仗,把敵對國的使者抓起來要殺他,而對方占卜此行是吉兆,那又怎麼解釋呢?畢竟結果還沒發生。
古時候還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。有一次春秋時代,吳國和楚國打仗,吳王派了弟弟蹶由當使者,沒想到楚王不講規矩,要殺他。
殺人之前,楚王派人去問蹶由:“你來之前占卜了沒?”
蹶由說:“當然占卜了,得到的是吉兆。”
(吉兆還被抓起來?這怎麼解釋?)
蹶由說:“我們占卜的是國家的命運,不是我一個人的生死。你們殺了我,我國的軍隊當然會提高警惕,做足防備,這當然對國家有利。“
”再說,吉凶不是常理可以揣度的,你們楚國當年和晉國打城濮之戰,戰前占卜得到吉兆,結果敗得那麼慘。“
”占卜真的不靈嗎?並不是,這個吉兆應驗在後來的邲之戰了。那麼,我出發之前卜到的吉兆,難道不會在以後應驗嗎?”
這番話讓蹶由保住了性命。
換句話說,神佛這次沒幫你,未必真是不愛你。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愛你,只是你一時還理解不了。
這引出一個問題,“我就是凡人,就是不能理解,我不想要結果發生的時候,才檢討自己儀式有做錯,或者不夠虔誠,難道這樣子就肯定沒效嗎?”
<下週待續>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