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中午接小孩放學後,跟孩子一起去醫院拿東西給人 結束後從門口出來時,往旁邊瞥了一眼 一位計程車司機,正在扶一個準備從輪椅起身的身障者上車 本來趕著要走,也沒有多留意 但往前走的瞬間,突然覺得怪怪的 雖然我看不到戴口罩的司機的表情 但當他看到走出來的我,那個眼神似乎在透露著什麼
有個成語叫「難兄難弟」,原來典故是東漢有兩兄弟很優秀,弟弟很傑出,當哥哥要做榜樣不容易;哥哥也很優秀,當弟弟的要學也很難 後來成語意思有了變化,但可見成語中的兩兄弟真的不簡單
要讓自己增長智慧,而不是只有知識,不限於他看的是書籍還是Youtube影片,還是取決於輸入大腦的內容。 輸入越多高質量的內容,頭腦會越清晰,也就更能給出好的想法。 在開始之前,這篇致辭給我最大的啟發是,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,以及隨時都做好準備,以迎接隨時會出現的機會。
最近很夯的新聞 就是那兩個行程被排得很滿的孩子 有一個看這件事的角度 一直都沒發現
先說心得:所有學問,都是經過時間的推進,不斷完善理論,同時也會有出現互相矛盾的狀態,也再次印證了⟪大亨小傳⟫作者費茲傑羅的名言:「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,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」
美國有一項研究統計,一個現代人,一天要做出35000次決定。每天一睜眼,就有無數選擇向你湧來。 比如早餐要吃什麽,上班穿哪件衣服比較好看,假日出去玩,住哪裡CP值更高......每天都在不斷搶著這些事情。這不是很正常嗎?會造成什麼問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