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玉芳
孩子的抱怨背後,是對肯定的深深渴望
2024 Nov 25 親子對話 覺察與啟發 家庭教育 關係修練所 課程紀錄
最近在課堂上,我觀察到幾個孩子的言行,讓我對孩子的內心世界有了更多思考。有一個孩子,當我問他:「你覺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是什麼?」時,他低著頭沉默了一會兒,然後自嘲地說:「我覺得我做得最好的,就是什麼都做不好。」這樣的回答讓我感到驚訝,因為這並不是謙虛,而是對自己的深深否定。
在另一次下課中,我聽到幾個孩子在聊天。一個孩子提到自己運動會被選中站在校長面前表演,語氣中帶著不滿:「為什麼要選我?很討厭耶。」另一個孩子則說,老師讓他去參加作文比賽,他也用類似的語氣抱怨:「我根本不想去,為什麼偏偏是我?」表面看來,這些孩子似乎都對被選中的事情感到抗拒,但我開始思考,這樣的表達真的是純粹的抱怨嗎?
細想之後,我發現,這些孩子看似負面的表達,其實可能隱藏著更多的內心情感。他們可能一方面害怕無法達到期待,另一方面又渴望被認可和注意。這種矛盾的心態,常常與家庭中的成長經驗有很大的關係。
在成長過程中,許多孩子都會經歷來自父母的比較。有些父母或許會不自覺地說出類似的話:「你看看哥哥多認真,你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?」或者「弟弟這麼聽話,你怎麼總是這麼調皮?」雖然父母的初衷可能是希望激勵孩子,但這樣的比較卻常常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夠好。
長期的比較會讓孩子逐漸內化一種觀念:無論我怎麼努力,都達不到父母的期待。這種內化的結果,往往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肯定,甚至形成一種「自我批判」的模式。他們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如別人,甚至在得到肯定時,第一反應是懷疑:「真的嗎?我有那麼好嗎?」
這樣的比較還可能讓孩子對成功和表現產生抗拒。當孩子感到每次表現都會被拿來與他人比較時,他們可能會選擇放棄努力,甚至用負面的語氣來掩飾自己的不安。例如,「我不想參加比賽」可能並不是不願意,而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,讓人失望。
要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,父母需要從日常相處中開始,調整對孩子的看法與表達方式。
父母可以嘗試從孩子的個體特質出發,關注每個孩子的優勢,而不是強調他們的差異。與其說「為什麼不能像哥哥一樣乖」,不如說「我看到你今天比昨天更專心了,這是一個很棒的進步。」這樣的表達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,而不是被拿來與他人比較。
父母需要避免過度強調結果,而是更多地關注過程。例如,在孩子完成一個任務後,與其只說「你做得很好」,不如具體描述他的努力:「我看到你今天真的花了很多時間來完成這個作業,這需要很大的耐心。」具體的肯定能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價值感,而不是依賴外部的評價。
最重要的是,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空間,讓他們知道無論成績如何、表現如何,自己在父母眼中都是被接納的。當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時,他們才會有勇氣去嘗試和表現,而不再害怕失敗或被比較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芒,而這種光芒需要在被接納的環境中才能閃耀。當父母放下比較,專注於孩子的個人成長時,孩子才能真正學會欣賞自己,也更願意去接受挑戰和機會。
在課堂上,我看到那些自我批判的孩子,其實並不缺乏能力,他們缺乏的是一種來自外界的支持和肯定。如果我們能夠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一個少一些比較、多一些接納的氛圍,相信他們的負面表達會慢慢轉變,內心的自信也會逐漸建立起來。這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基石,也是他們邁向未來的一份力量。
在另一次下課中,我聽到幾個孩子在聊天。一個孩子提到自己運動會被選中站在校長面前表演,語氣中帶著不滿:「為什麼要選我?很討厭耶。」另一個孩子則說,老師讓他去參加作文比賽,他也用類似的語氣抱怨:「我根本不想去,為什麼偏偏是我?」表面看來,這些孩子似乎都對被選中的事情感到抗拒,但我開始思考,這樣的表達真的是純粹的抱怨嗎?
細想之後,我發現,這些孩子看似負面的表達,其實可能隱藏著更多的內心情感。他們可能一方面害怕無法達到期待,另一方面又渴望被認可和注意。這種矛盾的心態,常常與家庭中的成長經驗有很大的關係。
在成長過程中,許多孩子都會經歷來自父母的比較。有些父母或許會不自覺地說出類似的話:「你看看哥哥多認真,你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?」或者「弟弟這麼聽話,你怎麼總是這麼調皮?」雖然父母的初衷可能是希望激勵孩子,但這樣的比較卻常常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夠好。
長期的比較會讓孩子逐漸內化一種觀念:無論我怎麼努力,都達不到父母的期待。這種內化的結果,往往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肯定,甚至形成一種「自我批判」的模式。他們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如別人,甚至在得到肯定時,第一反應是懷疑:「真的嗎?我有那麼好嗎?」
這樣的比較還可能讓孩子對成功和表現產生抗拒。當孩子感到每次表現都會被拿來與他人比較時,他們可能會選擇放棄努力,甚至用負面的語氣來掩飾自己的不安。例如,「我不想參加比賽」可能並不是不願意,而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,讓人失望。
要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,父母需要從日常相處中開始,調整對孩子的看法與表達方式。
父母可以嘗試從孩子的個體特質出發,關注每個孩子的優勢,而不是強調他們的差異。與其說「為什麼不能像哥哥一樣乖」,不如說「我看到你今天比昨天更專心了,這是一個很棒的進步。」這樣的表達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,而不是被拿來與他人比較。
父母需要避免過度強調結果,而是更多地關注過程。例如,在孩子完成一個任務後,與其只說「你做得很好」,不如具體描述他的努力:「我看到你今天真的花了很多時間來完成這個作業,這需要很大的耐心。」具體的肯定能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價值感,而不是依賴外部的評價。
最重要的是,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空間,讓他們知道無論成績如何、表現如何,自己在父母眼中都是被接納的。當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時,他們才會有勇氣去嘗試和表現,而不再害怕失敗或被比較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芒,而這種光芒需要在被接納的環境中才能閃耀。當父母放下比較,專注於孩子的個人成長時,孩子才能真正學會欣賞自己,也更願意去接受挑戰和機會。
在課堂上,我看到那些自我批判的孩子,其實並不缺乏能力,他們缺乏的是一種來自外界的支持和肯定。如果我們能夠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一個少一些比較、多一些接納的氛圍,相信他們的負面表達會慢慢轉變,內心的自信也會逐漸建立起來。這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基石,也是他們邁向未來的一份力量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