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玉芳
讀書會後分享-最好的教養,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(四)
2024 Oct 28 覺察與啟發 讀書心得 溝通心法 家庭教育
每次回應都是教育,如何讓孩子感到被理解?
這一週要分享的是面對孩子行為出現我們無法理解時,可以對自己提問的七個問題中,第二個提問﹕我想向他傳什麼訊息?
作者在書中提到﹕如果你的三歲小女兒拿著剪刀把你的項鍊剪斷,和八歲的孩子做同樣的事,背後的原因其實不一樣。三歲的孩子可能出自於好奇,想試試新剪刀能剪什麼,還以為壞了的東西都可以修好;但八歲的孩子可能是在表達憤怒,不管是針對你、兄弟姐妹還是老師。
當然,也有可能是創意突發。也許她真的在設計一件新衣服,像某些人小時候用窗簾裁剪自己的裙子,最後成為了設計大師。
我們對孩子創意的反應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。我們是想告訴他「你真有創意,這想法很特別。要是你用適合的材料來創作,會更棒」還是說「你在幹嘛?亂七八糟的!」前者會讓孩子更自信,更願意嘗試,後者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支持,甚至想報復父母對自己的打擊。
如果你希望孩子懂得尊重物品,也需要尊重他表達自我的需求。
每一次的回應都是選擇——是想傳遞愛和支持,還是批評和否定。
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否需要「站在同一陣線」?
作者說,在理論上,孩子可以從父母親那裡得到兩倍的理解和支持。但是,有許多父母會認為,在孩子面前需要「一致」,也就是「站在同一陣線」。但這往往會變成壓迫和控制。其實,當其中一位父母對孩子嚴厲批評時,另一位i需要適時的給予孩子安慰和支持,反而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平衡的愛與信任,而不只是父母的統一標準。
當一位父母因為疲憊或情緒而反應過度,另一位可以適時提醒並支持孩子,這樣孩子不但能看到父母的關愛,也能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有情緒波動,這種真實和真誠,遠比刻意維持一致形象更有意義。孩子會學到,父母也是普通人,也會有犯錯和道歉的時候,而這也是一種成長。
孩子可以理解,雙親並不一定需要在每個決定上有一致的觀點。他們反而會因為父母的不同視角而學到包容的價值。兩位父母在有不同意見時,彼此尊重,展示給孩子的不是完美的一致性,而是不同意見也能和睦共處的力量,這才是愛。
孩子都在默默觀察著我們的每一個行為
我們的每一個行為——不僅僅是對孩子的,而是對待他人和各種事物的方式——其實都是在向孩子傳遞信念跟價值觀。他們從我們的生活態度中學習處世的方式,無論是我們是否誠實、是否遵守規則,還是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中的不適應。
除此之外,我們表現出的幸福感、對生活的熱愛、以及對自己選擇的投入,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。即便是對工作的態度、對個人生活的選擇、以及如何實現自我,孩子都能從中看到我們的信念與價值。
所以,每當要回應孩子的行為時,不妨先問問自己:我想向他傳什麼訊息?
這一週要分享的是面對孩子行為出現我們無法理解時,可以對自己提問的七個問題中,第二個提問﹕我想向他傳什麼訊息?
作者在書中提到﹕如果你的三歲小女兒拿著剪刀把你的項鍊剪斷,和八歲的孩子做同樣的事,背後的原因其實不一樣。三歲的孩子可能出自於好奇,想試試新剪刀能剪什麼,還以為壞了的東西都可以修好;但八歲的孩子可能是在表達憤怒,不管是針對你、兄弟姐妹還是老師。
當然,也有可能是創意突發。也許她真的在設計一件新衣服,像某些人小時候用窗簾裁剪自己的裙子,最後成為了設計大師。
我們對孩子創意的反應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。我們是想告訴他「你真有創意,這想法很特別。要是你用適合的材料來創作,會更棒」還是說「你在幹嘛?亂七八糟的!」前者會讓孩子更自信,更願意嘗試,後者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支持,甚至想報復父母對自己的打擊。
如果你希望孩子懂得尊重物品,也需要尊重他表達自我的需求。
每一次的回應都是選擇——是想傳遞愛和支持,還是批評和否定。
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否需要「站在同一陣線」?
作者說,在理論上,孩子可以從父母親那裡得到兩倍的理解和支持。但是,有許多父母會認為,在孩子面前需要「一致」,也就是「站在同一陣線」。但這往往會變成壓迫和控制。其實,當其中一位父母對孩子嚴厲批評時,另一位i需要適時的給予孩子安慰和支持,反而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平衡的愛與信任,而不只是父母的統一標準。
當一位父母因為疲憊或情緒而反應過度,另一位可以適時提醒並支持孩子,這樣孩子不但能看到父母的關愛,也能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有情緒波動,這種真實和真誠,遠比刻意維持一致形象更有意義。孩子會學到,父母也是普通人,也會有犯錯和道歉的時候,而這也是一種成長。
孩子可以理解,雙親並不一定需要在每個決定上有一致的觀點。他們反而會因為父母的不同視角而學到包容的價值。兩位父母在有不同意見時,彼此尊重,展示給孩子的不是完美的一致性,而是不同意見也能和睦共處的力量,這才是愛。
孩子都在默默觀察著我們的每一個行為
我們的每一個行為——不僅僅是對孩子的,而是對待他人和各種事物的方式——其實都是在向孩子傳遞信念跟價值觀。他們從我們的生活態度中學習處世的方式,無論是我們是否誠實、是否遵守規則,還是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中的不適應。
除此之外,我們表現出的幸福感、對生活的熱愛、以及對自己選擇的投入,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。即便是對工作的態度、對個人生活的選擇、以及如何實現自我,孩子都能從中看到我們的信念與價值。
所以,每當要回應孩子的行為時,不妨先問問自己:我想向他傳什麼訊息?
0則留言